教育观念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是指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曾有学者把人才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型”、“书生型”、“全面型”、“智能型”、“创新型”。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是学校的主要追求目标。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法语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专门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此外,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目前的课程结构还需要大力调整。无论小学、中小学是大学,除文化知识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之间需要进行调整外,各自内部的课程结构比例,也需要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加以调整。
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另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经纬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培养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试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活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而这种环境和条件能否具备,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保证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利于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我副其实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管理更为关键和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