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是最伟大的创造。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教育,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形态应该是科学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善于洞悉教育规律、树立创新意识是必备素质。校长的这种素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表现为教育观念上的不急于求成
创新与保守是死敌,但创新绝不是急于求成。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校长抱着干一翻事业的心态,上任不久就制定出富有新意的学校工作目标或规划,以期通过这些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来展示自己的办学宗旨,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由于这些目标或规划的制定过程,缺乏对学校历史的考察、现状的分析、未来趋势的思索,缺乏现实环境条件与教育的超越本质理念之间的客观把握,缺乏自上而下,由下往上的全体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及科学决策的程序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因而,不能充分集中集体的智慧,得不到或不能尽可能多地得到教职工认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理解、行动上的支持,甚至使教职工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望而生怨,使目标失去了导向功能,分散了凝聚力,抵消了激励作用,结果导致目标不能实现或不能如期保质实现,从而使校长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挫折感。因此,校长首先要善于用理论的思维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善于用理性的眼光来分析现状、关注未来,善于在实践中把握学校教育现状与教育理念的动态平衡点,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失时机地分层次、分阶段地提出适宜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正视挫折,不断提高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抱负水平,依靠坚强的意志力量去补偿、升华对目标的追求,决不因遇现挫折就轻易半途而废或产生消极情绪。
其次。表现在管理思路上的不随意盲从
创新与盲从同样是冤家。创造性的管理应该是富有独特个性的。那种人云亦云,盲目搬取别人的“管理模式”,只会使学校管理变得机械和僵化。这是因为,任何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再好的管理方法必须转化为本校实际的管理思路,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比如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盱眙马坝中学的艺术特色,学习常州横林中学的校园文化,回来后马上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结合我校实际不学硬件学管理,不比生源比态度,制订了一些操作性强、短平快的措施,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学习绝不是照搬,而是有条件的转化,这一转化的过程,即是校长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第三,表现在探索精神上的不畏难怕苦
创造与奋斗是孪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仅仅是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思想、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不凡的姿态和高尚的品格。要创造就意味着有可能失败、但在创造的探索中,只可能有“结果的失败”,不存在“过程的失败”,而这种“结果的失败”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极强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富有创新头脑的两个重要标志。
第四,表现在管理行为上的不虚伪武断
创造与求实同样是胎胞。校长新颖的管理思想,管理思路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地研究学校现实的基础之上,并具体体现在管理行为的操作过程中。所谓创造,并不表现为刻意的“别出心裁”,而是一种在现实基础上的超越。
校长抓教学抓什么?不是提出某一教学方法,教教师怎样去做,因为你绝不如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是制定奖惩措施,用成绩去悬赏,忽视过程管理,因为那样定会增加本来就过重的学生负担,造成教师不思改进方法,教学的低效率,不只是重视抓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因为教和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校长抓教学,要重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为教师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抓教学过程管理,在五严规定下,为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结合“活力课堂”开展“四清”活动(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提出要月月清、日日清、门门清、堂堂清),消除一切可以避免的失误,发挥应有的水平;抓良好的校风形成,打造师生的精气神,用无形的力量感染约束师生的教学行为。
师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学质量而言,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是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风会影响学生的学风。试想,教师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和学成为一种追求和需要的风气在学校形成时,教的水平就会提高,学的行为就会变为主动和自觉。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就会被激发,教学质量怎会不提高?因此抓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校长,不应该是务虚的,不应该是武断的。求实务实,方能使创造不会悬空;博采众长,更能使创造富有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树立创新意识,洞悉教育规律,就能把学校梳理成一片脉络清晰的田野,我们还深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也将结出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