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学校的整体战略,因为培训必须依托学校这个载体,必须配合学校总体战略的运行。具体设计框架见下图:
校本培训体系设计框架
1.需求分析。这是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培训的一个过程,是建立有效校本培训体系的基础。根据培训需求的理论框架,需求分析分为组织(战略)分析、任务分析与人员分析三个方面。
2.培训准备。指教职员工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培训的准备。首先,应分析受训者的个人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以及动机),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与技能消化将接受的培训内容;其次,按照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分组,并为需要的人员提供特别的指导;再次,就是受训者的动力。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受训者必须明确培训的组织与个人目标,清楚地知道学校期望他(她)们做什么?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绩效水平?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让他们知道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他们的绩效,自我超越实现个人的价值,而不是找出他们哪一方面的不足。
3.学习环境。良好的培训环境应由多方面因素组成,要有领导、同事的支持,要有受训者的积极参与,要有操作和实践的课程内容和培训结果的信息反馈。为了使工作环境更有利于让受训者获得更多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学校应该努力向学习型组织转变。首先,校长与中层干部既要积极支持、参与教职员工的培训,又要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其次,校长与中层干部除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外,还要保证计划在各个环节顺利实施,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主要是资金、时间,让教师充分体会到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最后,将教师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培训学习的基础,为教职员工提供实践操练的机会,让他(她)们及时获得有关自己完成培训学习任务的信息。反馈的内容既可以是定量化结果,也可以是定性化结果。随后由培训者提出应当修正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达到目标要求的行为予以赞赏。
4.培训内容。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校本培训最基础的内容应该:一是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二是具备2~3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学科的性质可以是邻近、相关的,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由学习者根据本人的兴趣和能力决定。
5.培训方法。校本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培训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应当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培训方法。一般而言,我们可采用课堂讲授、录像观摩、视听教学、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远程学习等培训方法。
6.支持体系。就是指确保校本培训有序完成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培训支持体系包括理念支持、制度支持和硬件支持三部分。首先将科学的培训理念引入学校,提高教职员工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省级校本示范校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侯村三中提出了一条鲜明的口号“培训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将培训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中,使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制度,要有培训规定、个人进修管理规定、培训积分制度、讲师管理办法、培训需求、评估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支持;最后是硬件支持,包含三部分:一是应有较齐备的培训物质条件,要有资金、培训设备、场地、器材等,二是人员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人员。要明确各类人员在培训中的角色分工和职责;三是培训信息体系,要包括培训原始文件、培训统计平台、培训供应数据库等。
7.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环节。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借鉴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标准:①学员的反馈,②知识标准,③行为标准和工作,④成果。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供培训信息,在评估时,应该将这四项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检验校本培训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一是反应层面;二是知识行为层面;三是工作绩效层面。工作绩效层面的评估内容是学校组织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培训评估最大的难点。因为对学校绩效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单因素的培训活动,而是多因素的结果。
总而言之,以上七个方面是设计一个有效校本培训体系时应该考虑到的内容,也可以说是指导校本培训过程的七个具体步骤。
构建校本培训新体系七个方面
时间: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