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该有堪为师范的人品。校长不一定做圣人,但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有人曾这样要求国家领袖:“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在他身后留给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后人在形成品格时仿效的榜样。”作为塑造灵魂,获得成长的主要场景的学校,对校长人品的要求应该不比这个低多少:“一个优秀的校长在他身后留给学校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形成品格时仿效的榜样。”校长的人品应该跟以下关键词有关:高雅、善良、诚信、公正、无私、包容、谦恭、和蔼……虽然,校长不可能成为完人,也没有必要去扮演完人,但是,社会和学校对校长的要求并不会为此而降低对校长的道德要求。
校长还应该有比较好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先做好老师,再做好校长。没有学养、缺乏技能,只有好人品、好口才,只能跑社交、搞协调,只有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的校长是不会支撑起一所高品位的好学校的。
与此同时,校长应该拥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观念和执着的专业追求,都是成就一名好校长的重要因素。
可是,我们如果将学校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好校长”身上,则是极其危险的。“好校长”和“好学校”往往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校以人名,人以校传”的案例不胜枚举。只依赖于“好校长”的“好学校”是很难实现在关键时期的“提升”、“飞跃”、“转型”的,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好校长”,那么应该依赖什么呢?依赖于“好制度”比依赖于“好校长”似乎要稍稍安全些。
“好制度”源于真理和正义,代表民意和道德,崇尚公平和公正,追求规范和效率。好制度不仅指向员工,同时也指向领导;好制度不仅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承诺;好制度似乎在约束人,其实是在解放人,因为它可以有效杜绝权力的泛化。所以,学校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建立完善的“好制度”体系,并用有效的机制保障其严格地运行,实施法律之治、理性之治、科学之治,让学校之舟安全远航。
“三流管理靠首长,二流管理靠制度,一流管理靠文化。”学校亦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质量、品牌、资金、设施设备、人才等有型的资源和优势,而是学校文化。正是无形的文化持续影响和支撑、调动了质量、品牌、资金、设施设备、人才,从而在教育市场上形成竞争力。一名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长,不应仅仅关注一般的竞争优势,而应重视学校文化对学校资源的引导和整合力量,持之以恒地精心塑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既不能照搬也不能移植,甚至不可以实现同样系统中校校之间的相互复制。每所学校必须在广泛吸纳的同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塑造自己的学校文化。应该主张开放开拓的文化、宽容的和张扬个性的文化、合作型竞争的文化。
郑杰认为,学校文化塑造首先是形成学校关怀与尊重人性的三个世界:
求真的知识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以学习为使命,自由表达,平等对话,大胆创新,形成学校学习共同体。
向善的人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坦城相见,互相关怀,弱势群体受到关爱,人们用爱相互感动,这里的信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幽美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里,人们都有梦想,心灵经常受到洗涤,艺术是这里的常客,人们的精神心灵需要获得了更大的满足。
我也深以为然。现代学校文化塑造还应引领与检点学校制度,其要义是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充分释效教师的潜能:第一、完备学校契约制度,这一制度将教师定位于职业人,与学校间通过契约建立平等的关系,互为权利义务,学校各部门、工作岗位责权利相统一;第二,学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建立“校内人才市场”,在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共同作用下完成最佳配置,并实施教师自我管理;第三,加强对学校强势力量的监督,实现同心圆式的组织结构;第四,以质量为轴心,以人性化为主要方式,以契约性为主要手段,以团队合作为风格。
概括起来讲,经营学校的核心是经营团队,观念的更新、过程的优化、方法的变革、质量的提升都与我们拥有的团队精神和力量有关,假如通过校长引领、制度规范和文化熏陶的现代管理模型的建立,拥有了一支有爱心、能力强、水平高、负责任的稳定团队,实现学校愿景应该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