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许多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有的县、市甚至还出台了“校校有网站”的硬性规定。客观地说,其中确有不少学校网站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既能起到促进各方互动、共谋学校发展的桥梁作用和实现快捷传递教育信息、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又能很好地发挥宣传学校、让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窗口作用。
然而,也有不少学校网站由于学校在建设和管理上的不作为,导致其问题多多----
“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由于形式主义和从众心理作怪,一些学校建设网站完全是盲目跟风,并将其视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创办网站之初,热热闹闹,大造声势,领导重视,各方关注。然而没过多久,网站就没人管了,内容长时间不更新,这样的网站因没有实用价值而根本无人问津,简直成了包装学校的时髦“样子货”。
资源浪费严重。学校网站建设属于一项高投入的事业,因为它既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也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进行组建和管理。这些对于资金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相对匮乏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校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办网站是完全可以采取低成本、小投入的方式,如租用某网站空间请其代管,或者可以更经济地设计一个网页挂*在辖区教育部门的网站上。但许多学校却非要“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对人力、物力、财力都造成了浪费。而人力、物力匮乏等诸多原因,又造成网站管理跟不上,致使网站资讯寥寥,无人问津,因而信息资源浪费也就在所难免。
网站内容缺乏科学实用性和艺术美感。有些学校网站没有校本特色,缺乏先进理念和前沿思索的支撑,仅仅停留在发布学校信息,充当电子公告板而已,根本不具备网络的互动功能。
不良信息问题严重。由于不少学校对网站论坛、留言板等网络互动平台上的信息缺乏及时有效地审核,导致这些留言板、论坛成了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污言秽语的人身攻击或者一些不良学生谩骂老师,对老师发泄不满的场所;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学校网站的留言板、论坛发布一些不法信息。这些举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有的甚至还可能触犯法律。
学校网站作为一所学校展示自己个性特色的名片,它是表现全校师生才智,加强对外交流与联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而要实现此目的,学校网站不能“只建不管”,也不能“有空就管,没空不管”。经营一个实用、安全、受欢迎的学校网站需要全校师生“全天候”地参与,精心地呵护。
一是突出实用性,注重内涵建设。学校网站建设不必过多地追求专业技术含量。界面设计只要结构清晰便于使用,能够合理运用各媒体形式表现主题,布局合理,形式新颖,突出教育行业严肃、活泼的特色即可。建设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最根本还是丰富其内涵与实用性,即能够让人能从学校网站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这才是成功的学校网站的生命力所在!
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建网、用网和管网。学校网站最基本的服务对象、最大的服务群体应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因此学校网站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立场和利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网络视角,为他们开辟一方健康的网上天地。也唯有如此,学校网站才不会被技术化、成人化、商业化,才会区别于其他网站,显示教育的灵性与厚重。
三是“内促外联”,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学校网站有无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多寡。因此,任何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都重视网络资源库的建设。首先,学校要做好自身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这些资源不断上网和更新。其次,学校应建立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网上备课和在线教学,加强校内各部门、各学科教学专题网页、教师博客、班级和学生主页的建设,以提升学校网站的“综合实力”。再其次,努力做好与国内优秀网站的合作,以获取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是加强监管,杜绝不良信息。学校网站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工作是必要的。而监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任务,加之学校网站管理的人员、人力有限,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随时检查网站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多方努力,采取诸如网络道德教育、发展学生“信息员”等方式,确保学校网站健康、安全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