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愉快教学的尝试

时间:2014/10/6
所谓愉快教学,即激发兴趣,创造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师生均在教学与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运老师正是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每节课给学生耳目一机关报的“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走出一条愉快教学之路。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即导入课文的语言。导语设计巧妙,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老师总是要花费心思,设计导语。 

在讲《死海不死》之前,她先跟学生说,我要了解些情况。在学生一片诧异中,她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同学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手。她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她很轻松地告诉他们,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危险。学生忙问:那儿呀?运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是“死海”。然后,她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样,学生有了兴趣,答案便会找得很快而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认为,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都要设计形工多样、机智、灵活的一些问题来“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这样,学生便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而是韵味无穷了。 

二、情感投入,耳濡目染 

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运老师从研究学生的心态入手,培养学生健全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她意识到,现代中学生喜欢富有激情,活泼,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为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事,运老师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以情感设入营造兴奋、和谐的氛围。 

《春》是一篇极好的抒情散文。导入新课后,运老师带着恬静、欢快的语气范读全文,首先使学生有沐浴春光的情思。讲到春雨时,她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再次朗读此段,并加以想象。她感情平和,亲切地读完后,学生默然静默无声,仿佛沉醉在那迷蒙的春雨中。此时,师生在情感上发生了共鸣。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悼念、缅怀世人敬仰的周总理的抒情诗。由于学生对总理事迹了解甚少,无法领悟作者的感情。讲新课前,运老师带着严肃的表情,用沉痛的语调缓缓地向学生介绍了周总理的有关事迹。在范读课文时,她感情特别设入。起初引起学生窃笑,但由于她那种沉痛、悲哀的语气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也在朗读时由模仿老师而进入到角色中去,进而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三、设置情境,激发写作“冲动” 

语文教学尤其要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生能力形成中,始终包含着师生、文道、讲练等重重矛盾关系,而教学过程的和谐愉悦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流动中,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等矛盾达到尽可能的完美统一。作文教学是师生的“心腹之患”,以往的教师把题目或材料留给学生,做一扼要提示,便由学生自由发挥了。可学生常常为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头痛,体现在作文中,便是内容空洞,不具体,更不会“画龙点睛”。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采取了“设置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做法。 

为使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课下,她与一位男生“密谋”,让他课上与老师搞配合。在作文课上,当老师讲到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毛病时,忽然,那位男生双臂捧腹,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这一意外,吸引了全班学生的视线,老师也倦装一惊,走到其面前问寒问暖。一会儿,那位男生恢复了常态,说肚子不疼了。全班同学悉心看着这一切,并不积压是“计”。于是老师重返讲台,让学生思考一下,把刚才看到的描绘出来。一个学生说,老师正讲着课,发现同学肚子疼,就赶紧过去,问他要不要去校医看病,他说不用了,一会儿就好了。老师首先肯定他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很简明,并指出,如果把刚才说的写进作文里,内容就不具体了。例如发现学生突然生病,老师的表情什么样?如何走到他身边?老师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又怎样?那位学生病时的样子如何?……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举手,进行补充。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生活中许许多的事都可以下笔成章,要仔细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运用作文技巧描绘出来,文章就具体了。学生恍然大悟。 

随后,老师又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刚才的事写到作文中,重点描写的是谁。他们回答应是老师。再问为什么是老师?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因为这件事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师爱”。这时,老师高兴地告诉同学生们,把这些对老师的评论写进去就是“画龙点睛”。学生们的眼睛里流露出“哦,原来这样”的神情。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获得了写作的灵感和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掌握了写作方法。运老师常常深有体会地说,营造这样的问题情境,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好得多,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能力,又使学生写作兴致盎然。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利用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氛围。

运老师的语文课,不仅师生都感受是一种享受,而且听课老师也时常被感染。她用轻松、和蔼的微笑,亲切、通俗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始终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心态轻松之中,充分体现语文课是民主、平等、言论自由的课。这样,层次不同的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同样踊跃置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乐于接受教师“传道、解惑”。久而久之,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形成了。 

运乃兰老师愉快教学的尝试,处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和谐与契,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落实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质量,师生均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