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素质 学案 提高 培养 能力
素质教育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状态,能主动积极地调动手、口、眼、脑、耳去行动,去思考,去实践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这个主导在教学设计中能针对教学对象、内容、目的、手段、环境及自己的教学背景进行综合考虑,对教学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理解材料及综合评价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这个要求下,教师编写学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指导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 “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是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因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索。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完整学科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二、构建知识结构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捷径。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点繁多,时空跨越很大,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特别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没有通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专题史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导学纲要中首先交代本课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然后主体部分提供大量的史实描述性史料,尽量还原当时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问题的设计上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描述和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地说包括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三、拓展历史知识
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有了一定的增加,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导学纲要中呈现的内容也有调整。课程目标没有介绍具体内容,目的在于学生在标题的提示下自己尝试把握本课的难重点。必修二主要是介绍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必修一涉及的各个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有了合理的解释,同时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状况也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制度,提供的各个材料也都是围绕阐释这一原理而设计。同时提供大部分都是间接材料,以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地说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除此之外,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构建每节课知识体系的能力。通过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感悟、总结,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所以要理解思想文化现象必须要具备对政治、经济史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一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让学生独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