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学中的对话因素

时间:2014/10/6
进行阶段教学反思要重视准备和积累。首先是教案,教案必须体现自己的思路,要有明确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以及所作的变更要有记录;其次是课后反思,特别是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课教学的反思;三是教学过程中其他活动、问题的纪录,例如组织语文活动,听课及评价,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疑惑,甚至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反思的材料,其中有些只是想法,有些则已经是现象或具体做法了,他们是互相印证的。反思需要从想法和教学实际两方面进行:偶然想到的可能是一个难得的闪光点,稍纵即逝,而认真的反思会使它落实;一次尝试可能有得有失,而有效的反思会存其精华。点滴积累,点滴改变,教学始终会充满活力。 

反思带来的极有可能是失落,是茫然,甚至是痛,看到自己选择的思路行不通、精心构思的教学设计碰壁、良好的愿望达不到,有时难免灰心困惑,可不管怎样都需要坚持。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学生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做到教学上“无过”会很不容易;况且仅做到“无过”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的教学必须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才不会落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不断进行反思,而且要努力提高反思的质量,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真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对话的意义在于“发现”,依据“发现”结果的指向,可以将“发现”分为三类,对对话客体的发现、对对方的发现、对自己的发现;但这只是最表层的意义,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发现后,对学习方法、过程、要素的理解,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别人的理解与宽容。当然这是理想的结果,实际上对话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有太多的阻碍。 

对话有利于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宽容的态度。首先是益于获得别人的信息,不是简单接受,也不是一味排斥;对话还益于建立“我”的意识,形成独立的认识及思考习惯,并对之形成有效的软限制。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另一方面,对话又可以帮助对话者修订完善自己的思考及认识,不断剔除错误,减少臆断,填补缺漏,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限制”。缺少对话可能形成两种极端倾向——丧失自我,或是只有自我,不能形成正常的理性思考习惯、宽容心理、学习方法甚至处世方式。这已经不是单纯影响学习的问题,而是跨入了对性格心理的影响,也许对“仓库型”的学生、对学生偏执的思维方式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归根结底,这还是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收获什么的问题,要保证学生的收获大于学科知识,就必须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因素。 

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存在对话因素不足的问题。讲述不属于对话,因为只有一方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没有得到反馈,更没有获得信息。简单地问一句“听懂了没?”,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属于交流,但不是对话。讨论更多是学生之间对话交流,教师参与的范围与时间都有极大的限制,况且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很难形成真正的参与。 

引导是中学教学中回避不了的一种方式,引导中有对话的因素,但其本身不等于对话,引导的潜在目标是“控制”,以达到自己的预设为基本的价值目标,引导者没有真正进入对话状态,不是以平等接受对方的信息并与自己的信息对比、取舍,而是对对方施以影响,使之靠近、并入自己的信息轨道。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思考,只是对学生的思考简单评价,肯定或否定,这也不能形成对话,因为缺少同步思考,没有平等交流,并不能真正了解对方。 

对话因素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出于对考试成绩的担心,教师会过分强调授课内容准确性,于是“正确”的声音遮掩了应有的各种自然之声,或者过滤了声音,只留下自己期待的话语内容,不是形成对话的过程,而是固定内容、思路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带给学生及教师的是截然不同的收获,一个是发散的,尝试的,发现的,另一个是集中的,模式的,重复的。本来年级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也越大,但问题是学生没有形成对话的意识,骨子里所“信奉”的是跟老师学,只要听讲、记录,没有对话的意识与要求。尤其是面对应试教育,教学以训练为基本手段,围绕答题组织教学,对对话的需要并不是非常迫切,因为训练对规范更有效,而对话则有益于发现。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在不断加大,姑且称之为“文化距离”。高中生正是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热情的年龄段,而目前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流行文化具有了更大的影响了,在学生的意识里课本内容是流行文化的“对立面”,是“落后”、“枯燥”“无聊”的代名词,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缺失与有关知识的贫乏,以及思考上的惰性与被动,很难进入到对话体系对话过程中,上课时最好的状况也就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被动跟随性的)。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的长期控制,教学过程中对对话的省略已经从有意识转为自然而然的无意识,成为隐蔽而影响很大的一种缺失;即使有对话过程,也不真实,只是走过场;所以语文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教学中对话的结构不存在。 

目前要做的是在应试的捆绑中寻找可以对话的空间,增加对话因素;而增加对话因素首先要做的是促使对话愿望的产生——不止是学生的愿望,还有老师的愿望。愿望的形成有一些必要的条件,例如:基本的兴趣,相关的知识,一定的自制力,平等的状态,被肯定的可能,别人的态度(周围环境)等等。这些条件涉及对话者自身,还涉及对话的环境,而达到这些条件还存在相当多的阻碍,消除阻碍才会促使愿望的形成。教师可以创造对话的环境,但改变学生的兴趣、知识储备以及自制力却不容易,甚至改变自身也不容易。学生的兴趣受其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改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知识储备的容量又受个人兴趣与自制力的制约,加之高中繁重的课业,要迅速改观并非易事;其中最难改变的是学生的自制力,整个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与物质追求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水平大幅降低,这对教育教学是极为不利的,由于语文内容的琐碎繁杂,进行对话不容易,专心于语文范围话题的对话,对自制力的要求更高。教师困于教学现状,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相当的自制力,但教学观念的转变、尝试的勇气、对对话的把握能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等一系列问题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完全解决的,教师也面临进一步提高的问题。综上所述,要真正促使对话愿望产生有许多阻碍。 

其次是促进对话的基础的形成,所谓基础应该包括师生双方充分的了解,对对话内容有相当程度的准备,双方对对话方式、对话环境及整个对话体系的认同。 

如果说愿望的形成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那么基础则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对话可以随机进行,但有准备有组织的对话过程无论从内容的充实还是过程的合理性方面无疑具有更大优势。在教学中进行平等与真实的对话,这对课堂设计提出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对话的内容,对话的过程以及预期的结果。相对自由与互相尊敬平衡共存,则是对话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宽容态度。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形成对话,如果学生一点都不了解,就只有先介绍了,因为这样不能形成对话的结构;所以教师的判断就非常重要,但不可勉强,强迫的对话不会有实际的意义和收获;当然,对出乎意料随机形成的对话绝不可轻易放过,这样的对话更接近对话的实质。每一次对话都是对教师的考验,同时也是提高,毕竟失去了“教”这个保护层,而接触到的是更为复杂的、独立的思维。 

对话过程中要注意“技术”问题。 

——不要急于否定对方的说法,亦不必急于说出自己的说法,而是考虑两者之间“同化”的可能,也就是存在的一致性,迅速对比两方,做出准确的判断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由于对话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迅速分辨出关键点,确保对话效率; 
——看从学生的思考中能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发现意识。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话的因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对立关系,比如提问回答,预习复习等,而是需要寻找契合点,赋予传统教学手段更多的对话因素,面对偌大一个教学班级,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传统的手段被充分证明是有其独到效力的。 

希望教学过程中多一些理性,更多关注变化背后的目的与收获,而不是只看有无变化,改要有改的理由,对其他教学思路方式要进行分解,寻找有意义的因素,而不该是照单全收。教学中一味的鼓励会导致理性的缺失,所以考虑增加对话因素,希望学生的不了解、没兴趣能在对话中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