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教育局“遵循规律,打造品牌,大力推进全面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我校积极展开了“如何挖掘技工教育资源,努力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特色”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并创建了“专长+素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加快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增强了技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满足了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挖掘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全力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精技人才。
1、加强设备设施建设,为培养精技人才提供硬件支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年来,学校为加速人才的培养,不惜重金,购置一系列现代化设备。2008年至2009年购进了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万能铣床、普通车床、平面磨床、卧式镗床、摇臂钻床”电气技能培训考核实验装置,热泵型分体空调实训装置,现代制冷与空调系统技能实训装置,可编程式控制器实训装置,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变频器综合实训装置,单片机开发综合实验装置,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验系统、遥控彩电原理与技能培训设备等各2台套,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培养精技人才提供师资支持。
精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师资。有没有掌握现代化技术的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精技人才培养的瓶颈。近年来我校在教师培训上不计代价,陆续将专业教师送至国内外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锻造。2008年8-9月,眭金虎老师参加由江苏省劳动厅主办的培训班,赴湖南师范大学生进行《应用电子技术》的培训;2009年7-8月,夏辉明老师参加由国家教委主办的培训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08年7月陈建良老师被派往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培训;09年8月丁立老师、吴筱虎老师被派往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分别参加省教委举办的数控专业、计算机专业“四新”培训;贡晖晖老师、陆卫国老师等利用节假日分别自费参加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师培训与考核,并取得技师等级证书……大批教师在受到培训、锻造后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均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培养精技人才上如虎添翼,为精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鼎力支持。
3、加强教学研究和课改工作,为培养精技人才提供软件支持。
为加速精技人才的培养,学校提出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改为载体的思想,在各专业、各学科全面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活动。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大胆改革,积极实践,认真总结,不断推进精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校由分管校长挂帅,由教科室、教务科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大幅度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专业调整。我校先后开设了眼视光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国际海员专业、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商务等专业,以支持和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则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大幅度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按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削减文化课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另一方面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关系处理上,则按“必须、够用”的原则,大幅度裁减专业理论课课时,大大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课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快速成长;在专业课程改革上,对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在“必须、够用”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大胆“裁”、“减”、“拼”,进行专业综合课设置,编写专业综合课校本教材,大胆扬弃一些专业课教材,保证学生的学习精力更加集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有效性、实用性。加速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4、建立健全教学规范管理制度,为精技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持。
精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此间的科学规范管理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及技能训练的科学、规范管理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活力课堂的评价制度;随堂听课制度;技能训练阶段性检测、评价制度;期中、期末及平时不定时进行检查、总结、分析制度;师生技能竞赛奖惩制度;专业教师技能成长激励制度等。上述种种制度的出台、实施、为精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
总之,我校近年来在综合机械、电子电工、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纺织、服装等专业上,优先加大投入,优化师资配置,改革理论教学,加大技训课时,强化特长训练,加强技训阶段性检测,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机制,把专长教育做实、做精、做特。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素质教育资源,全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厚德人才。
1、坚持德育首位意识,确立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我校自开办以来,自觉承担育人使命,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重视德育工作,确立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坚持“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正确处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以德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其他各育向纵深发展的抓手,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德育工作不留死角,德育首位、德育意识深入人心。
2、以文明礼貌教育为载体,狠抓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俗说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是中学生德育的基础环节和素质教育的基石。我校办学以来,即把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的具体做法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基础文明的正面教育,一手抓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指导、引导。
在基础文明的正面教育方面,学校每周坚持进行严格而规范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制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爱师、爱生的情感;学校每学期开学都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培养学生遵章守纪,文明礼貌的意识;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主题班会,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等评比……大量的正确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养成教育推进的奠定了内在的思想基础;在基础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引导方面,学校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建立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工作网络,健全工作机制。
我校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生科长、团委、学生会负责人、年级组长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同时也形成了“一把手”为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主抓、学生科长、团委、学生会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具体指导,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具体实施,教育联系人协助工作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⑵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我校制定了《丹阳市技工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人手一册,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做到人人明白,个个清楚。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让学生的举手投足都有章可依,以制度规范每一个的行为。
⑶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我校在养成教育上坚持在“抓”字上做文章,做到从点滴抓起,从一言一行抓起,做到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抓。从学生的服饰仪表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从课内到课间、课桌;从就餐到就寝;从晚自习到晨锻炼;从学校到家庭、社会;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等任何时空,都纳入学校养成教育的范畴,都是我们要“抓”的地方。只有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才能抓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抓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良好品德的人。
⑷坚持对各班有目标、有任务、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
在养成教育上学校坚持在不同阶段对各班下达一定的目标、任务,并坚持做到天天有检查,周周有考核,月月有评比,且把考核评比的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挂起钩来,做到赏罚分明,以调动班主任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每周给做得好的班级、宿舍悬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流动红旗。每月给做得好的班主任发放奖金,每学期给做得好的学生予以表彰,以此推进养成教育的进行。
3、搭建活动舞台,锤炼综合素质。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学校还搭建素质教育活动舞台。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锤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学校还十分重视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学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调适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校还十分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前的指导,提高其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素质教育资源(各类体育、娱乐、设施条件、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厚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