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以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并为师生员工认同的价值取向、团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因素的综合,是学校的人文气象和风气、风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综合个性”。学校文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卓越不凡的精神,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启迪智慧,指导人生的科学,它为具体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需要辩证思维,去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物极必反。笔者认为,在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学校文化建设时,需要把握好以下的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尽管学校文化是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但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外层,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载体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如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教育教学场所以及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教学仪器等等;三是成果产品、精神产品。这些内容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涵义,体现了学校组织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即规范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氛围,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是学校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最内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深层结构,包括了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等等,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学校文化的这三个层次结构既有其相对性,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制度和精神文化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为整体;精神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主导,它决定了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对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三个层次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文化世界,从而体现出学校文化具有整合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制约的因素构成的整体”。其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时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因此,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结构之间的联系,使不同的文化要素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既要从细节入手,精心策划,又要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高屋建瓴,做到细微之处体现大局意识,大局观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追求“在一个组织中,人们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对待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一致的。具体说,一所学校中物质与人的亲和程度和制度、精神与人的亲和程度是一致的”。
二、体现内容决定形式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辨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到事物的内容,将内容放在首位,反对单纯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容总是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善于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
对于学校文化来说,其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是围绕着学校价值观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是联系形形色色的学校文化子系统的纽带,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谁抓住了学校价值观建设,谁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这是我们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遵循的理念。同时,也应该看到,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人性的解放,就没有学校文化理论的产生。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文化的归宿点。如果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然要强化学校文化的人本意识。即无论是物质层、制度层、还是精神层,都要充分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激励人的创造热情,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要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于全体教师的意识中,共同认可并遵循。当前许多管理者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了体现出学校富有文化的特色,于是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红红火火地开展起唱歌、跳舞、打球等文体活动,出现了学校文化文体化的倾向。很显然,这些认识根本没有抓住学校文化的本质。学校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学校文体活动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内容,并且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地位,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才是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有的学校重视学校的硬件与环境建设,努力建成花园式的校园,于是搞花坛雕塑、造荷池假山、设计优雅的楼宇、给建筑物取上优雅的名字,校长也赋予了这些建筑物丰富的内涵……但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却显得十分拥挤,应试教育依然搞得轰轰烈烈,学生精神负担很重,丝毫没有象北师大教授肖川博士在《我的教育主张》提出“学校应该‘书声琅琅,笑声琅琅,歌声琅琅’”的现象,而是在这现代化设施中却出现了生命灵性和人性精神的丢失,反映出“重物而轻人”的现象。有的管理者为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对教师进行严格考勤,每天点名、查岗多次,以此检查教师的工作状况。显然,这是一种硬管理的方式,是一种“有形的”学校制度,这样严格控制教师,导致的是教师天天精神紧张,根本没有一点自己精神的自由,有怎能谈得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呢?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各种规章制度与“无形的”规章制度的结合与统一。“无形的”规章制度指的是广大师生思想观念上的、道德认识水平上的、价值观念上的共同行为准则。这种无形的行为准则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自觉的规范要求,是通过舆论导向来约束、规范、引导大家行为的。
也有的管理者认为,建设学校文化,就是要戴自己的校徽、挂自己的校旗、唱自己的校歌、贴自己的校风、校训名称,师生穿上整齐的校服,在校园内挂几条铿锵有力的标语,贴几张名言名句,表面上显得很热烈、似乎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对于这里面的内涵学生却一无所知。这里我们禁不住要问:“物质文化等于物质吗?制度文化等于制度吗?精神文化等于精神吗”当然不等于。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的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学校文化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上,而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制度文化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同样,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不是领导制订的校风、校训、名言警句等,因为这可能是领导自己的主张而不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在精神文化的建设方面,也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来,重要的是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在办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深刻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才能更好地建设人民大众的、民主的、科学的学校文化,这样的学校文化也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黑格尔曾经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学校文化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系统,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功能性联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当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众多复杂的社会文化时,需要我们对这些文化进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先进的文化内化为特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目标价值取向、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等将所选择的文化内容提炼与转换,再通过创新,营造、生成新的学校特色文化。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本体,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师生员工的发展为目标的,再加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社区环境。因此,不同的学校文化有不同的特质,表现出与其他学校文化的普遍的共同特性,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特殊性,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办学规则。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展开、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基于学校师生的自身状况,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外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文化色彩。平日里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校风都是“团结、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办学理念都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等字眼,应当说这些词语都很重要,但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这样来表述的话,将会失去了学校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同时,学校文化又是由人创造的。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学校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实践既是社会的本质,也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正是体现了人自身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和占有,体现了人在实践中人的自身发展。“作为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可以被称之为学校基于学校传统,结合实践境遇,谋求发展,不断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状态的历程。传统特质、当前境遇、发展趋向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三维动态模型。”任何学校文化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要体现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需要在制度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上,从师生的“人之本性”出发,做到全员参与,因为“没有文化普及和文化参与,就无法形成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实质的学校文化,所以要尽一切力量来发动群体参与,来实现文化认同,如文化概念的设计、学校形象基本要素的设计、基本理念的确定等,就应该是经典的,就应该是经典的,可以广泛发动大家参与,征集意见,但最终必须要形成比较权威、规范的方案。”要让师生深入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发展方向,努力从学校本土的地域文化出发,寻找建设个性文化的最佳促发点。因此,在方法论上就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阶段,用一种联系的、整体的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考虑,以一个大视野来审视学校文化的建设,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学校文化。
四、坚持在继承中创新的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积淀,特别是底蕴丰富的学校文化更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中,是原有文化的新生和发展,不能与过去的历史和传统断开。像一次两次活动只能叫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坚持下去,在学校中形成传统,在学生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那就成了文化。同样一个制度、一种行为在保持与时俱进基础上的坚持才会形成有内涵的文化。所以,如果失去了历史和传统,学校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的同志说:“全新的学校不一定是名校,百年老校也不一定是名校”,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这些学校缺少或者说是忽视了文化的积淀。学校文化不是教师更不是领导凭一时冲动为了提升学校品位而机械地强制地附加的某些文化,他需要的是几代人为了学校、教师个体、学生的发展而积极思考、实践、提升的共同价值取向,并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丰厚。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来形容学校文化的建设是非常恰当的。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摒弃近功急利、一蹴而就的思想,注重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细节的建设和过程的积淀,精心编制好文化建设的方案或规划,扎扎实实地投入到过程中去,一步一步向前移,日积月累必有所获。同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止息的。因此,当社会按其客观规律已经发生了新的转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创造学校文化,必须检讨学校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继承优良传统,争取积极的生发,做到在历史传承和过程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不断地吸纳社会文化的先进成分,保持学校文化系统的开放性的同时,也要筑起一道抵制消极社会文化的影响的坚固防线,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兼顾学校传统与时代精神,使学校文化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时代气息。而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