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时间:2014/10/7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自身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消化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神经器官来吸收精神营养。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可以由他人代替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自觉的学习,教育才能发挥它更大的效力。为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这一点,作为当今大部分教师来说,不论从观念上,还是在教学行为上都在积极地改变和认真地实施。但有一种情形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冷静地思考。那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大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形式也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一定的学生的参与活动与思维活动,但这种教学形式是学生按教师事先规定好的问题及设计好的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动学生”,而非“学生动”,其间,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习的自主权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从本质上看,仍然是“授之以鱼”,。那么,怎样才能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自主的行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往往是由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发生了矛盾,这样,就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矛盾,达到心理平衡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便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与深化。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如果能将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自己疑问、实现自我需求的过程,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时空平台。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思考的结果。问题的多寡、问题的质量的高低,与思考的深入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在充足的时间里,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课堂则主要作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当然,教师课堂上也要有等待学生的耐心,尽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2.给学生的提问提供安全、宽松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与发展。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安全、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是问题就敢问”。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不要对学生离题的问题妄加遏制,也不要对学生幼稚、简单的问题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乃至大加训斥,要承认学生问题提出的合理性,用欣赏学生一切问题、认真对待学生一切问题的态度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然,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或者在旧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之间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得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当然是不一而足,其中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活动中寻找自己与他人问题的差异,从他人的质疑中体会和掌握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疑问或者学生没有提到的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以此来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这也是我在《秋水》一文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
将课堂开放起来,放开让学生提问,也许有人会担心造成教学进度的拖延和教学重点的偏移。这实质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的问题,是重知识而非重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应更多的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应更多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当然有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稍后补充。没有什么知识比学生的需求更重要。
放开来让学生提问,有人还会有另一个担心,那就是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老师有招架不住的可能,这样就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难度。诚然,教师的备课应力求充分、深入,但教师如果抱着要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的话,那大可不必。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寻找“渔”的过程,当然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会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更游刃有余。就连一千多年前的韩愈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更何况是知识突飞猛进的当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解决不了学生问题的时候,恰恰是教育成功的时候。否则,社会将如何向前发展。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有一条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主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学生便不可能真正发展。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效度。
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本身就使学生具有了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可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 
即就是教师自己设问,也要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激励机制,以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者对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以使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上的热闹,而要与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定的跨度,以使学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完成自身的发展。 
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包括参与时间上的保证以及参与范围上的保证。应尽可能的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也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保证更多数的学生甚至是全员的参与。如在《秋水》的教学过程中,课堂40分钟,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从参与范围上来说,也是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每组只有六人,这样就提供了人人参与的可能,另外,在解决各组交上来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也是把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又“抛”给了其它组的学生,在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共同参与中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会担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宰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影响教学进度。我想,这种担心的出发点大概还是在以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的。我们从实效性看,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发展,学生获得了比结论更有价值的东西。
(2)科学引导学生,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已失去了知识的垄断者与权威者的地位,教师不再是将知识以定论的形式“转包”给学生,教师的职能就是促进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的全人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精心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变以往认知性的教学为体验性的教学。学生只有在自主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学习,真正地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寻找和掌握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秋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轻易给出答案,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当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说知识与结论的不重要。教师也可以讲,有时候也需要讲,但一定要讲得适时、适当。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搅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乐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和更长远的发展。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应地,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尽快适应现代教育对自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