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和秀气

时间:2014/9/22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十条,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奠思想道德教育之基;(二)奠审美教育之基;(三)奠意志品格、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之基;(四)奠智力发展之基;(五)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基。五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在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生命奠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站在高处,端正教育思想,做有心人,就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总结提炼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四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读练结合
1、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综观中国语文教学的历程,虽然教学科研异彩纷呈,各种教法流派不断涌现,但都呈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重视“读”的教学。我们一些老前辈之所以在五六十年之后,对《三字经》《千字文》《离骚》《滕王阁序》中的诗词名句,背来仍能琅琅上口,写来常常流于笔端,这主要得益于少时的熟读背诵。读是对知识的吸收、储存,它获得的信息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读是眼、耳、脑等多种器官的协作,它能集中人的注意力,发展人的思维,激起人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情绪。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

“读”是语文学习第一法。“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语文课堂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不能算是语文教学。读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课文认知的程度,运用读的多样形式,把握读的训练重点,落实读的训练量。“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我们教师应放心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2、语文教学,练是必要。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过去语文课存在着上成政治课的现象,忽视语文的练。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练是一门教学艺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练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练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内在训练因素,依照课程标准,选择好训练点,设计好训练方式,不搞“花架子”,苦练“真功夫”,做到书写、朗读、默读、背诵扎扎实实日进有功,识字、阅读、作文、听说朴朴实实日积月累,实现课堂“真学、真练、真长进”。
练需要把握一个“度”。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片面夸大练的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对鲜活的教材条分缕析,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做法的结果必定是,“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得丰富多彩。朗读是一项很好的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

二、读思结合

“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思想品德;二是指思维能力。所谓读思结合,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又要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在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载体上,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1、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情”是纽带。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做机械的读、写、听、说的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不正确理解。

“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去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领悟真、善、美,陶冶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读要会“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边读边思,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这有利于理解更深,识记更牢。

“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思”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最具有创造性,特别是文学欣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在常规下运用语言文字,也并不都是二次逻辑,非此即彼。因而,教学生学语文,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联想,想象,分析,综合,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三、内外结合

“课堂之外万水千山,课本之外万紫千红。”“内外结合”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教材上。除课堂、教材外,其他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如读书看报、写日记、看电视、听广播、网上聊天、各门学科的教学、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1、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社会环境中的语文现象到处可见,语文知识随处可学,语文能力各处可练”。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课程结构单一,只有学科课程,这无法使学生的语文品质和素养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现代语文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生活课程等。它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种依托课堂、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必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必将堵塞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走出课堂方法很多,可请进来;可走出去;也可把语文活动、语文生活与语文课堂实行巧结合。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课堂教学如果成了课堂生活,学生如果更真切感受到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文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2、语文教学,要走出教材。 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材,运用教材,非常值得研究。改变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的现状,关键的一环是转变教材观,要重新认识语文教材的特性。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惟一的工具、惟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不是用教材当“凭借”、当“例子”,而是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不是当教材的主人,而是成了教材的奴隶。结果,造成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降低了教学的思维价值,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教材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编教材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杯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割裂了课本和课外,也就切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连。这样,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怎能开阔?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劝诫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鉴别力。现代语文教学走内外结合之路的精髓也在这里。

 四、动静结合

中国太极拳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如大海,滔滔不绝;如腾云,有飘然之意境。
其实,万事万物是相通的。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结合。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一堂课中,教学形态有动有静:“动” 指有声有行,如讲解、朗读、讨论、操作等;“静” 是无声的世界,如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

语文学科有如音乐学科。低年级的小朋友认为音乐是拍手唱歌、是表演动作、是听歌曲做游戏;高年级的小朋友则认为音乐是在歌曲、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妙感觉,是一种表达喜怒哀乐感情的艺术。可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容易分散,他们爱动不爱静。所以,在教学中,要设计表演、游戏、课中操等,以突出“动”。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因此,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快乐学习殿堂。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遍语文教改园地,各路奇葩争齐斗艳。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最近在我们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

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四结合” 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它革故鼎新,返璞归真;它夯实基础,鼓励创新;它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它注重积累、感悟、熏陶,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四结合”是一个灵活的、动态的、辩证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把握住了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生命奠基这根红线,知识、能力、情意相通相融,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气和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