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策略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通过动态生成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发展,这与新课标下地理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谋而合。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
有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也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或者是为了“适应”生成而伪装生成等等不一而足。
现象一:过于绝对的倾向。片面夸大生成的作用,认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把动态生成视为课堂精彩的主因,一味地“保护”学生发言的自由性,这也对,那也没错,甚至于正常的备课、写教案也受到质疑。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脱离了教学内容,其他的任何体验可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现象二:为求“生成”而“迷失”目标。整个课堂穷尽所有可能的变化要生成,好像没有生成就不是新课程。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教学目标,许多与教学联系不大的资源没有及时舍弃,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应及时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至演变为教学的“垃圾”。
现象三:随意化倾向。过于随意的提问促进着胡乱目标的生成,使教学变得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是哪儿,混乱而随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教师一味地或不适当地跟着学生走,生成在失去其基本指向的情况下,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现象四:不能把握生成的度。开发生成资源时没有考虑其适用性或难度过高,学生易产生情绪化,兴趣不浓,与所设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因此在对生成性资源的取舍要考虑其难易程度以及是否符合学生的“口味”。
现象五:无效的生成。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偏执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都采取积极的评价,有时顺着学生的思路越走越远,甚至对教学目标与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争辩,造成无效的生成。二.推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课程资源理念,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淀等。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推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动态生成的先决条件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先决条件。课堂中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切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各种非智力因素被充分调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允许自由讲座独立发表见解和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鼓励、关注和支持,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讨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变暖可能引起学生的许多疑问:冰川融化不一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杯水里泡了一块冰,当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位并未上升;任何事物均是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某些恶劣的环境变好了……。在这种讨论中,教师首先应表扬大胆疑问的学生,充分肯定其创新的思维方法,使受到鼓励的学生不断探索,不断生成。(二)设计弹性预案——课堂动态生成的有力保障
一般来说,很多动态生成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完全与预设相同的资源不能称为动态资源,但预设并不阻碍生成。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当条件、状态发生变化时,目标也需要随时开放地纳入这些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意想不到的信息,生成即时目标。备课时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要教师精心备课,吃透教材,钻研教法。在备课过程中,要备疑点、难点,要备知识的发散点,还要备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备课越细致,教师就能对课堂中突然发问和讨论中伴生出的新问题从容应对,相机诱导,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设计要留有“弹性空间与时间”。为“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例如在复习时区时,有这样一个结论“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站起来画图并举例,在北半球夏至日时位于昼半球的不同经线的的三地,与结论不相符。问题出在哪呢?全班同学开始就此探讨得出如下补充:在同一纬线上的东西两地,东边的肯定先看到日出。但其它情况则不一样,时刻早晚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故分析地方时时刻只需要考虑经度位置,无需考虑其它条件。而日出先后主要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直射点所在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日出越早。故分析“日出先后”要考虑经度位置、纬度位置以及与晨昏线的关系。(三)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动态生成的不竭源泉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生成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原理。例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便回忆下列生活情景:(1)当水库放水(放水口在水下)时,水槽放水时等,都会看到在水面形成漩涡。注水时如何旋转?(2)北半球很多国家车辆靠右行,甚至人也喜欢靠右行,这样更安全些,为什么?(3)左鞋和右鞋的磨损程度哪个大些?(4)在跑道上跑步时,人们是喜欢沿逆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同学们感悟到地转偏向力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例如在讲沙尘暴时,利用视频文件,屏幕出现下列情景:黄沙覆盖,随风波动,村庄一退再退。房屋已经被风吹得不得不用木棍拄着,屋外人们却在大风黄沙中砍着零星的树木。同学们通过观看,感官受到刺激,他们群情激昂,相互讨论,相互问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深入到“那儿人们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收敛在一个点上,而是探索多种情况,研究多个“为什么”。(四)捕捉有效生成信息——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二法宝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或奇怪的想法、学生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性事件等都可通过教师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为教学资源。
1.利用偶发事件诱导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捕捉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偶发事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及时有效的教育资源,这些“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纷至沓来。如在学习时区内容后,有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南极点采用哪一个时区的区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被这一问题所吸引了。因为所有经线都汇聚在两极,南极点应可选用任何时区作为它的时区,这肯定有国际惯例。我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独到的想法,进而把这个问题由全班同学合作探究,查找资料。有一位学生真的不负众望,查资料得知:美国南极点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为方便本站进行日常工作和对外联系,需采用一个规定的时间。由于他们的物资和人员都用飞机从新西兰基地直接运来,因而采用新西兰时间(东12区的区时)。2.利用错误信息诱导生成
课堂生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在讲“同纬度大陆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的知识后,有的同学总结出“温压成负相关系”的规律,于是就想到了“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低,则其气压较高”的错误认识。这时我就利用这种错误,及时展开分析,使学生明白其原因,这种“诱错—学生知错——学生纠错”的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3.利用突发质疑诱导生成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用回避学生的质疑,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田纳西河流域夏秋少雨,冬春多雨”时,同学们提出质疑:“田纳西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教材是不是写错了?”,我组织学生利用美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针进行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由于田纳西河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冬春季节来自北冰洋的西北风遇到山脉阻挡,出现降水,使得冬春季节降水比夏秋季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