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是生物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2、生态教育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实现生物的持续发展。但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度的外延。
3、生态教育是全面优化教育资源,构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同发展的教育。
4、生态教育源自自然生态 ,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5、生态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还教育本来面目,让学校固本求真,让师生各安其位,让教育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二、生态教育的提出
1、生态教育在全国各地很多学校正在实施,且已初见成效,有很多宝贵经验可以借鉴。2、生态教育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
3、生态教育是我校特色化办学的需要。
常规管理走向正轨,但管理缺乏精细化。
教学改革正在深化,但课程开设还不全面。
学校发展显而易见,但没有鲜明主题统领。
三、生态教育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构建和谐、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实现教育高起点的发展目标,高效能的运行机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品位的教育环境,高标准的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四、生态教育的体系构建
1、生态校园
目标:营建生态校园环境,实施环境育人工程,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措施:
(1)环境自然化,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生物种类,提升绿化质量,让学校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和充满活力。
(2)环境育人化,让“一草一木能说话,一砖一墙有灵魂,每个场所能育人。学校已做出安排,明春由我校艺术生美化围墙,学校整体规划校园文化,请专业人士给予制作。
(3)建生态教育基地,让学生参与劳动,学会保护植物、珍爱生命,珍惜劳动成果。学校计划把植物园划分责任区,各班分工负责种植、养护花草树木。
(4)建生态教室文化,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教室里设图书角,墙壁上建文化墙(静态区展:班级公约、目标、口号、班主任寄语等;动态区展:学生作品(学报、美文)、光荣榜、心语、心愿)。窗台上养植花草,学生足不出室就能领悟到专家的思想,就能与同伴交流,就能感受自然的气息。
(5)建科技文化展室,让学生生发求知、创新、竞争的意识。名人录、(清华、北大学生榜,各科竞赛成绩榜,毕业学生成就榜)、科技成果展、学生作品展。
2、生态课堂
(1)生态课堂就是优化课堂诸要素: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促进诸要素间协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关系民主化,拓展学生认知、体验、感悟的方式和空间,形成富有生命活动力的生态课堂——教师。生态课堂就是把课堂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良好思维品质、终身学习能力和获取考试高分能力——教师。
生态课堂就是学习者在总体学习目标的客观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教学——学生。
(2)生本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即关注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技能与能力,更重视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课堂生存状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主动参与、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学生发展最大化。
(3)生态课堂模式:“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个“三”即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第二个“三”即三种效果:领受、领悟和提升。“四”即课堂的四个环节。
领会: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带着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或练习。通过自主学练,学生初步了解知识和规律方法,此过程中教师融入课堂生活,了解学生学情。
领悟:通过解疑释惑、合作交流环节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涵,把握基本规律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融为生命的有机成份。此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启发、点拨、总结、归纳知识方法和规律。
领悟分两个层次:
显性层:领悟透彻,能意会又能言传(教师不必讲)。
隐性层:领悟朦胧,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要讲透)。
提升:通过达标训练,拓展提升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实践(应用练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和内化的内动力,让课堂形成强大的学习场。
(4)生态教学的实施
一要处理好“模式”教学的统一性、学科性和动态性关系。“模式”要符合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特点,如语文的作文教学,理化生的实验教学,教师要研究出“子模式”,要从建构模式到淡化模式,直到走到活化模式的生态上来。
二要落实“271”时间模式。
20%(约10分钟)——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组织、引领、启发、激励、点拨课堂教学。
70%(约30分钟)——学生:自主学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拓展提升。
10%(约5分钟)——师生:归纳总结、整理内化。
三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规方式。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竞争的意识,能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智慧,增强成就感。合作交流方式要不拘一格,组内、组间、生生间、师生间进行讨论、交流、抢答或辩论等,高一很多教师已经很好地使用了这一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有三个环节,首先是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思维价值,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亦可以是教学的生成)。其次是自主思考。最后是同伴讨论。明确的要求是高效讨论的关键,充分的自学是高效讨论的前提,正确及时的评价是高效讨论的保障。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既关注自主学习,又关注合作学习;既关注学案完成情况,又关注学生的质疑和展讲,既有精神激励,又有赋分评价。
四要创设主动学习环境。生态课堂突出特点就是教师放手,学生动手,让学生主动地学,为此,教师要切实落实“五给、五让和五动”、“三讲、三不讲”的教学要求。
五要以“导学案”为抓手,打造生态课堂。即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为主导,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导学、导思、导练、导构,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3、生态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坚持“四注重”。一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让每个学生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二注重课程实施方式的体验性,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竞争;三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四注重实施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创造。
(1)指导性课程:编制导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加工和创造,编制成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案;编写各学科学法指导丛书,引导学生乐学和会学。学科组长牵头、组员分工负责。
(2)体验性(活动性)课程:建设生态基地,学生参与种植、养护和管理,感受劳动的艰辛,珍爱劳动成果。丰富活动内容,编制活动指南,如:开展12·9长跑励志教育活动,要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和活动总结。
开展体艺活动项目选修,确保每个学生学会一项技能,如体育课供学生选择的活动: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子、跳绳……。艺术类供学生选择项目:书法、绘画、跳舞、演唱、播音、摄影……。
组建社团组织,有序开展活动。社团组织要制定好社团活动章程和计划,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社团类别分别为体艺类: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子、武术、声乐、器乐、舞蹈等,社科类:数、理、化、生、信息兴趣组,人文类:文学社、播音社、新闻记者社、摄影社等。
(3)探究性课程:深化“N1+2”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加强过程管理,总结教改经验,升华上升为理论,撰写出成功方案。
编制教师教研专刊《八里罕中学教育信息》,通过专刊要让教师们能与教育专家对话,能与同伴交流,能书写个人心得。
支持学生自编自办刊物,自己搭建学习平台。
4、生态管理
创新机制,活化管理,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
(1)实施“三权五部”制管理,“三权”即:……“五部”即每个年级按楼层分成五个部,部与部间进行竞争,学校将分别对部进行评价。
(2)实施“N1+2”捆绑式管理:“N1+2” 捆绑式管理是一种大教学观和大教育观,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延伸;不仅重视了学习时空的拓展,更加重视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控制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发生,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学习习惯和品质的评价)。
(3)实施“合作式”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中年教师的智慧和青年教师的激情,达成备课效益最大化。每学期初学科组长为全组教师分配任务,分别写出所负责章节的学案,然后交给学科组长修改、审定。学案上要有留白,供教师补充或改编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内容。
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每周二是学科集体教研时间,学初组长要为全组教师分工,明确每周的主讲人及教研专题(也可提前一周安排教研专题),教研活动时主讲人要解读自己对专题的理解、认识,同伴间讨论、评价,组长予以总结归纳。
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因为我校青年教师多,为使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将新老教师结成对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逐步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达到入格、合格、风格、升格的不同层面。
实施“2+2”课堂学评课模式。即要求听课人对所听的课要进行客观评价,要至少提出两条优点,同时指出两点改进意见,目的是让出课教师找到自信,找到方向,同时认识到不足以便改进提高。
(4)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其特长发展。让学生全面和谐成长,自然健康成长,自主创新成长。坚持每学期“十星评选”制度和优秀社团组织评选制度及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的评价制度,并开创新的评价制度。
(5)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能体验管理的艰辛,提高管理智慧,培养管理能力,品尝管理成功和生命成长的喜悦,能使学生从自身内部产生一种种自觉、自控、自信的力量,逐步走向自觉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良好教育。为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作用,学生会参与学校饮食管理、生活管理、社团管理、卫生管理和学生管理。各班级要实施值日班长负责制度,值日班长负责一天的班务活动,如学生考勤、学习评价、生活纪律、卫生健康等。
5、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是学校通过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奋好学的道德品质,培育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生态德育,课堂是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学生在其中就会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竞争、向上、友情和关爱,就会感受到这种关系给予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自然地传承和给予他人尊重、友善、理解、宽容、友情和关爱,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2)生态德育,家庭是教育基础。学校应与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让家长知道生态教育内容,掌握生态教育的途径方法,重视生态教育环境的形成,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内化为生态道德需求,外化为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
(3)生态德育,学校是教育的关键。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生态观、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活动的目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道德需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如:开展治理“三乱”净化环境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尊重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一要让学生与保洁员一样参与保洁,带头示范;二要领导、教师带头保洁,进行带领;三是学校不设垃圾箱,不进行二次污染;四要对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五要引导学校垃圾分类装袋,让废物再利用。再如开展低碳生活教育,低碳生活要求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观,要求学生从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入手,做到及时关闭水龙头、关闭电开关、餐桌上不剩菜剩饭,当同学们能把厉行节约变为自觉行动时,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消费观,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态链条。
五、生态教育发展规划
1、探索期: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教育课程和经验;
2、发展期:形成经典课程和经验;
3、成熟期:形成生态教育示范项目、示范学科、系统总结,形成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