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必须靠新科技和新教育来支撑和推动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在国际竞争、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理论,为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决定社会前进的方向,教育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青少年则代表时代繁荣的希望。因此,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切实开展好科技创新教育。
一、科技教育是追求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朵花儿都开放,使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而科技创新教育则是使每一朵花儿开得更鲜艳,使每一只鸟儿唱得更动听。
过去许多人对中学科技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少数科技“精英”。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正如新课改所要求的,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必须根据新时期科技创新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机构和实施机制。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只有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生理时期,渴望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掌握,以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对全体中小学生施以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础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现代公民。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时坚持了以下四项原则:
1、实用性。科技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其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
2、时代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科技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多关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热点和人类面临的科学问题,掌握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知识,培养与时代同步的科学信念和科学能力。
3、趣味性。基础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科技教育要注重用鲜活的内容和多种教育形式吸引学生到科技教育之中,这就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4、共融性。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目标、教育标准要与国家的科学教育相适应,在学校有自己独立的成分,但也与其他学科、学校行为共融。
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我们设立科技开放日,举办科技节,举行科技知识抢答赛等,我校还长期开展科技“三小”(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活动。在科技活动课和科技兴趣小组的内容与形式上,强调培养对象的个性化,突出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强化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科技教育是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相对称的教育。
爱因斯坦曾一针见血地说,纳粹德国的一个遗传学家要比一打党卫军士兵还坏。没有健全的人文知识就不会有一流的科技成就,而没有爱心的科学家往往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和罪恶。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高科技犯罪就是一个明证。以往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科技教育特别是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普及人文教育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必须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同步进行的重要工作。
众所周知,科技的巨大力量使20世纪的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也成为20世纪人类的图腾。但也正是在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20世纪,人类也品尝到人文失落的苦涩。现代科技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娱乐享受,但片面追求科技发达带来的负效应,却破坏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的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应验英国科学家皮尔逊的责难:科学的成长消灭了生活的美和诗意。当代科技的发展日益表明,仅通过科学技术并不能把人类带向美好的未来。对于人类的幸福而言,科技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关键在于把二者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次序和位置。如果只重视科技发展,忽视人文建设,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需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技与人文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来的无数珍贵遗产,无一不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和道德楷模,如我国古代的张衡、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从本质上说,科技的进步和人文的发展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物质享受更加舒适,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因此,在大力加强科技教育的同时,还必须用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感情,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从而弘扬人文理想,为实现科技的人性化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个方面,作为省示范性中学,我们一贯要求在加强科技教育时,必须坚持把科技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我们的目标具体而实在,把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定位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六自”上。相对而言,上述品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地融入了人的生命本体意识,不空不高,也就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科技教育本身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高效率的教育。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科技的大发展,更呼唤着教育的大发展。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高质量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以往的科技教育在很多时候是为了参赛获奖或是凭教师兴趣带几个弟子,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低效率的,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本身也多有不科学不全面之处。在这方面,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以保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1、摆正科技教育位置,构建学校科技工作网络。
学校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科技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行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认识。为此,学校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科长任副组长,选聘业务素质强的科技辅导员老师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创造发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摄影、航模建模、桐江文学社、诗社、青春广播站、等9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配备3—4名辅导老师,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科技工作网络,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科技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技活动开展的效果,学校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选派科技辅导员参加国家、省、市、县科技辅导员培训,另一方面请专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有效提升了我校科技工作的水平。
2、加强科技工作宣传力度,营造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广泛、持续、有效地开展好科技教育,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号召学生全员参与,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学校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对科技工作的意义、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通过班会、校会、学生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科技方面的专题讲座,力求让学生懂得科技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提高其兴趣,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家长都重视、支持科技工作。通过有效的宣传,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健全科技活动制度,完善设备实施,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校根据工作实际,制订了有关科技创新教育的系列规章制度,使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指导老师、有研究项目、有活动成果、有评比记录,学校领导通过有效的督促机制,认真检查落实情况,使科技创新活动真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最有效的措施在于,学校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评估,教师科技教育实绩,作为业务考核、职称评聘依据,并定期表彰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极大地调动了辅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专门建立了科技活动档案,除了常规的计划、记录和总结外,还有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活动照片,并对专题活动进行展示。
4 、注重科技活动过程,讲究活动实际效果。
课内和课外结合,随机和计划结合,让活动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我校科技教育成功的经验之一。我校郭鸿彬同学,在化学实验课时有时停水,水龙头打开忘记关上,等到来水后,实验室遍地是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反复实验,他终于发明了“停水自保护装置”,此项发明获得了湖南省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时,黄家乐等两位同学获得市一等奖,周平等三位同学获得市二等奖,岳璐等六位同学获得市三等奖。在2004 年邵阳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上,我校申可同学获得第一名,刘倩同学获得第三名,唐志敏同学获得二等奖,萧楚楚等三位女同学获得中学建模组一等奖。
几年来,由于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初浅的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先后两次被邵阳市教委、市科协评为“邵阳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在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方面,我们将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科技教育设施建设,努力开创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