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教育家班杰明说:时间能够创造奇迹,教育者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我们只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才能把握理想的人生。
——题记
作为班主任,无不深谙其中的艰辛——时间不分早晚,工作事无巨细。每天做着一大堆的事,说着一大堆的话,忙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虽忙却收效甚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要想把又苦又累的工作干的轻松、干的愉快,干的效果好一些,最根本的是要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把握好每“一分钟”,提高时间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实”与“虚”的巧妙配合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班主任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班主任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班主任工作的务实,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培养真正的师生情感,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管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和助手。学生情绪波动,班主任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料前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要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在务实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务虚。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加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班主任无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眼光,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管”与“放”适时运作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上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自己能干的,班主任一定不要代劳。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换选,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管大管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这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完善,能力提高。
“严”与“宽”适度相济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并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严格管理班级,班主任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式,要寓教育于处罚中。魏书生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这种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大家确实是一件好的启迪。
在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堵”与“疏”结合运用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往往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违纪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少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的应用“堵”的方式。会带来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强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取“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并不少见。
因此,“堵”必须与“疏”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疏”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好“疏”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
“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处罚。
“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
“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班主任正确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班级管理工作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就顺利的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管理的好便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始终高效的行驶在轨道上,要使之不脱轨并且有效的运行,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大脑去驾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