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小组内学习合作与日常管理二元捆绑模式”管理方案

时间:2014/9/28

 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精神,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形成“生导生,兵帮兵”的学习气氛,我校决定在高一年级实行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的管理。

一、小组的形成

对于分组正常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在学业成绩、性别性格、品行纪律、爱好特长等方面形成差异又相容互补。根据我校高一年级的实际,实验班与体艺班班型较小每班都在五十人左右,其它班级的班型都基本超过六十人,普通班都在六十人以上,所以分组不能采用一样的模式。

(一)实验班与体艺班的分组

可以将学生按着入学成绩的总分情况较均衡地分成七组或是八组,每组六人(若觉得不好操作,可以按着学生的坐位情况就近进行分组),然后对组员进行按成绩编号,如一个组有6个人,按成绩由优到差编为A,B,C,D,E,F。A与D,B与E,C与F号结成师徒关系。不宜把成绩相差太远的两个学生结成对子,因为如果两人思维水平悬殊,共同语言少。帮扶效果反而不好。编号既便于教师抽查比较,便于组长分配任务,还便于组际互查和对抗,如规定所有组的A都到黑板去完成某个题目,再比如将所有的F号学生的作业交上来,真对性较强,非常用利于分层教学。分组情况如

(二)普通班的分组办法

可以将学生按着入学成绩的总分情况较均衡地分组,每组成前后位四人(若觉得不好操作,可以按着学生班在的坐位情况进行分组),然后对组员进行按成绩编号,按成绩由优到差编为A,B,C,D,A与C,B与D号结成师徒关系。分组情况如(图2),若出现剩余的学生班主任可灵地分到其它组,或是单成一组。

(三)小组间编号

各组按考试成绩总分或是平均分排名标上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等。

(四)座位的轮换

学生的座位每要轮换一次,轮换的原则是同一小组组内的成员不要分开,组与组之间有规律的地互换,同时小组内也实行循环的方式(见图1、2中简头所示的就是座位轮换方向)。

(五)小组中成员的确定

各组中应选出全面主持小组工作的常务组长或是由编号为A的担任小组长,以及负责各学科学习的学科组长的记录员,日常工作委员,比如卫生委员等,力争人人有事做。

六)组员与组训

组员共同商量确定本组的组名(火简组、宏大组、追梦组、励志组等)组训(我的成绩我做主;人生不接受平淡,命运只收藏精彩;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奇迹;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等)、目标(只全班第一组)、组规、组歌等。

 二、制定小组内规

1、要将所有对小组和组员在学习成绩与生活纪律等表现的评价都量化为具体的分值,比如不能只说“早读不能迟到”,而要量化为“迟到者扣1分”。对于那些无法预见的结果,则由老师或班干部临时赋分。

2、要突出对小组团队的评价,淡化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使所有由个人原因生成的分数最后都归向小组,体现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的原则。

3、要将学科学习方面的规定纳入班级管理的框架,对各科的预习、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上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的加分扣分,全部纳入小组总分。当前采取的“班委会大一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小组合作”的学习生活方式应有机地相结合。一套好的班规,必定是既能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是对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

4、班规要由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可参考年级部制定学生小组自我管理付分方案(表一)),之所以要学生一起参与,是因为制定班规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教育和激励的过程。

5、班规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因为班规只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既然是教育,那么能用“赏识教育”的就不要用“惩罚教育”。扣分条款过多的班规,会打击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6、一般情况下个人加分或扣分,小组也跟着加分或扣分;徒弟考试进步加分或违纪扣分,师傅也要跟着加分或扣分;凡组员作业全部获优的,小组加分;凡组员学习任务全部完成的,小组也加分。一周总分较低的组(反思组)要在周一班会时写反省书,较高的组要写出经验书。在班会课上,反思组要上台宣读反省书,齐诵本组组训,高唱本组组歌,优胜组上台畅谈成功经验,然后也是齐诵组训。高唱组歌。

7、记分分工。每日每周每个小组的值班小组长根据班级制定的记分方法进行记分,一天一记一周一汇总,每班的班级干部要实行值班班长制度,由班长安排,班级的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团委书记等轮换做值周班长,负责全周的事物并记好小组记分,一天一记一周一汇总。

捆绑制的好处是用学生来管教学生,将原先那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教全班以及组长管教全组的“一对多”的模式,变为“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模式,从而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正处于摆脱对成人依赖、渴望融入同辈集体并在同辈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尊严的时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教育一个后进生,通过小组的舆论给他施压,有时比凭班主任个人之力去教育他效果要更好。

当然,捆绑制也有缺陷,就是个别组员贡献很小甚至没有贡献,却能享受同等的奖励待遇。这不但会助长后进生的惰性,还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评价机制要既能促进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又能区别对待贡献不同的个体。我们可以在班级张贴两张统分表,一张是小组得分表,一张是个人得分表。在周末总结时,不但评出“优胜小组奖”,还要评出面向个人的“突出贡献奖”和“进步之星奖”,班委给获奖的个人写报喜单。个人得分累计到一定分值后,将分别评为“一星级学生、二星级学生、三星级学生”,“普士、少校、中校、大校、少将、中将、大将”与军队相适应的头衔,“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与学位相适应的头衔等,发证书,并将这些头衔兑换奖品。

小组捆绑制可行的关键在于小组凝聚力的培养。建组之初,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快速形成凝聚力;让各组照一张“全家福”,统一粘贴在宣传栏,照片旁写上组名、组训和目标;如果有个别不服管教的学生,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所在的组,使他在心理上产生“小组是我的”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以跳绳、游戏、打球、拔河等形式进行组际比赛,赛后马上对获奖组进行表彰。

每个学期结束后,要根据各组综合情况重新分组,这是一次教育后进生的大好机会。 中小学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某学科的任课教师。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二者相辅才能相成。分组同捆绑并进,能够实现管理与教学的协调互补,达到管理与教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