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作为教研组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及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青年教师更应该重视这一有助于自我提高的良机,万不可“人云亦云”。否则,害人害己。此文琵琶反弹,一则为了浓厚教研气氛,二则为了促进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以下几种方式,是评课之大忌,青年教师尤应引以为戒。
一、蜻蜓点水式
评课不是宴席上的“品菜”。如果我们把一位教师所授的一堂课比作一桌“宴席”的话,那么,肯定这桌“宴席”绝对不是色、香、味、样很单纯的一般宴席。加之个人水平、个人风格的差异,定会呈现出“川粤京陇”、海上空中、飞禽走曾、生猛海鲜异彩纷呈的局面。品评如此的“宴席”,可“品”之“菜”可谓多矣。评课实际上也是“品课”,“品课”之“品”却大有文章可作,“品”与“不品”,多“品”与少“品”效果大不一样。“品”全面,“品”出味道来,“品”出水平来,方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品”。就本人所见而言,评课如同蜻蜓点水者大有人在:唱高调,说面子话。说者不觉脸红,听者倒觉逆耳。评课要的是实事求是。一方面青年教师要虚心听取各位同仁的指点,以企提高自己,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评课时要评出自己的见地。万不可如“蜻蜓点水”:即不惊动水中的鱼儿,又不至于水湿及自身。此为青年教师评课之一大忌。
二、稀泥抹光墙式
评课就是针对所授之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给执教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今后应注意的地方,以及有些尚需研究的问题。如果同仁们都你一言我一语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环节齐全、紧凑,板书工整美观;教态大方自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云云,一听似乎无懈可击。如此等等,真类似于乡村老大伯用稀泥抹光墙——越抹越光。但从深层次、多角度方面考虑,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更何况,教学之道,难保十全十美。这种方式这种现象要不得,该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三、空中楼阁式
评课活动要及时。不能把授课与评课之间的时间距离拉得太大。评课活动不光在教研会上进行。“听课”的同时,我们实际上已在“评课”(听课教师的“自评”,有别于教研会上交流研究性的评课)。要在课堂为“评”做好准备性工作。不仅要在教研会上“评课”,会后也要“评课”。因此要评好一节课,必须做好三结合:集体评与个人评结合,课堂评与课后评结合,会上评与会后评结合。但要力戒不切实际的“乱评”。此种情形较为少见,毕竟我们都是从事教学的专业人员,但相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也值得一提。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授课者,为了搞好评课活动,都应当在课后、会前认真及时地作好准备性的发言,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力戒“无话可说”或“一言堂”现象。
四、不着边际式
教海无涯,唯“评”是岸。评课最根本的一条标准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只有评课者作出中肯、恰切的评价,指出不足,执教者才能根据自身情况,根据评课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此为“岸”),作出不懈的努力,去劣存精(此之为靠“岸”)。一堂好课的标准在此无需叙述。但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这条金科玉律,即用它衡量每一堂课。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堂好课的标准也应当有所更新。尤其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前提下,我认为评课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素质”。作为教师,本着共同提高的思想,应当有不足谈不足,有问题说问题,有优点谈优点。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谈,尤其青年教师要注意这一点。作为执教者,更应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况且前面说过“教学之道,难保十全十美”。如此,才能于人于己均有好处。
五、盲目讨好式
这种情形与前述“稀泥抹光墙式”大同小异,但害处较前者更甚。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一种“一片赞誉”,但细起来,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好处。因为人的心理定势影响着人的言行,认为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当着同行的面不好言其长短,只有碍于面子,大加褒扬。我认为,作为青年教师,没必要顾及面子问题。教学方面,有问题就要及时发现,对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五点,当列为青年教师之“戒”。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如果评课仍是如上所说,受害者将是我们自己。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机制已经走进校园这块“净”土。这点有必要提醒我们的青年教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