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教材改革在其他各省的陆续推行,我省也着手于今年秋季在全省范围实施新教材,并于7月22日至25日由甘肃教育厅举办了全省高中高一一线教师参加的新教材培训。通过4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几位教授、专家的分析讲解,使我对这次教材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就本次培训学习,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一、 教材改革,彰显了时代变迁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呼应时代旋律
教材是学生认知发展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水平和能力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决定着学生知识素养和思维品格的形成。旧教材和旧方案一直强调的自上而下的传授,贯穿的基本上是演绎式的思想逻辑。其最大的特点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诠释事例和现象,课堂上所有举例、讲解、练习,都是为了映证教材所提出理论和规律的正确性。这种体系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学生对事物探索的思路和兴趣,掐断了独立思维品质的养成路径。等于警告学生,对于教材以外的想法,认识,如果不是从教材理论中演绎出来的,如果不能证明与现实原理相吻合的说法,在评价体系中都是不予支持和肯定的。这种封闭式的权威式的教材模式下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型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式的研究。难怪这次培训中的主讲教师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教学模式所导演的直接恶果。科技的创新在于人才。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缺乏创新意识,那又如何实现科技的创新?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其贯穿的主线就是归纳式的思维逻辑。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现象世界归纳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需要紫自主思维,大胆想象,从而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事物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新教材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奴化”教育的格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思维品质。作为从事中学教育的一线教师,是这次新教材改革的具体践行者,肩负着落实改革政策的重大责任,我有义务认真学习和把握教材的精神,推重教育改革新的实施。二、 新教材淡化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系统的完善,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认真视角。
我的理解是,新教材所淡化的是“死知识”,是那些结论性的和理论性的知识。如喜马拉雅山有多高、黄果树瀑布有多宽、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平原是什么、世界第一长河是哪条、印度的首都是哪里,等等。以上诸类死知识不再要求,学生想要知道也不难,上网百度一下就清楚了,但是对于某一现象形成过程、原理、规律性的活知识,则要求通过直观掩饰的手段引导学生弄透挖通。例如在“大气环境”这一部分,强化了大气的运动,删掉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样处理后对于大气的知识体系看似不完整了,但是对于大气环流和气压的形成与分布却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大气是运动的,而大气的垂直分层是相对静止的。这样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活的知识,弄清事物运动的规律,而不是只记忆一切僵化的资料。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就要有割舍删掉部分的决心。叶澜说,每门学科,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理论资源,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路径和视角、发现的思维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提升学生对独特的科学的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这段话,我想应该是对新教材淡化知识立意、强调学科思维的最好注解。
三、 新教材注重过程与方法,讲究教学设计。
培训中,两位参与新教材编写的 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副总编讲的最多的四个字,就是“教学设计”,用“教学设计”代替“备课”的说法,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所强调就是对教师教法的转变。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写出知识提纲,例证和讲解过程,重点围绕着教师的“讲”,(也就是演绎过程)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运用实验、教具。幻灯片、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角色反串、分组讨论等多种手段组织教学,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规律、体会学习的乐趣。很明显,教学设计的要求高了。教材之“新”,最终要通过课堂呈现出来,前提就是课堂学设计。对于事物运动过程和原理,单纯用直白式语言陈述和使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归纳总结,其实质性的差异也就是新旧教材要求的差别。新旧教材的最大差异之一,就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不同。旧教材注重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而新教材则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实施的过程。可以说对于动态的过程,在精准的语言表达,对于课堂上的学生来说都比不上模拟的演示过程更易于理解。学生不喜欢枯坐听讲,喜欢的是动手动嘴,再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引导其动脑,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四、 师生角色的转变和互换
新教材实施以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堂课的导演。起作用不再是一言堂式的道白,而是导学、督学、助学。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成为一堂课的主角。课堂将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则演有较高的导演水平,积极的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目标任务。例如在《山前冲积扇对聚落形成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布置学生分子动手实验,实验器材是事先准备好的沙粒,还有手边的书本,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老师总结拓展。一堂课老实讲的话很少。以上是我在四天的听课中对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和理解。我感到对于今后课堂教学,从观念到实践,都将是一次重大的转变。在新学期,我将认真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会站在对学生负责任、对时负责任的立场,做好我校新教材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