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拿一把尺子量学生
时间:2014/9/30
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自觉地进行价值判断。可以说,评价贯穿在人类整个活动当中。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日日有评价,时时在评价,自然非常明白评价的重要性。不用说考试、写评语这类重要的学生评价方式,就是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口头评价,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上课时有学生对教师的说法提出疑问,对此,不同教师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怒而斥之,一朵批判思维的小花从此枯萎了;有的教师则认为可以借此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因而加以肯定和鼓励,从此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因此,教师会不会评价学生,是否善用评价方式,对学生成长、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可大了!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当然应该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正确的评价促使学生心灵健康、喜欢学习。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需要从实践、思考和学习等方面同步努力,其中选择和研读相关书籍很重要。当前出版的书籍那么多,哪一本对教师更有用、更好用呢?你不妨翻翻单志艳博士的新著《如何进行教育评价》。相信它能为你用好评价、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帮助。
我们平常说的评价,大多指评价表、课堂观察表、学生评语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实际上,人与人交往时,对话、语言、表情、动作等都是评价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广义评价的范畴。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会时时思考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样的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向善、向学——不仅要有正式的评价,而且还要通过所有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评价。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重要他人,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老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去。心理学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对学生而言,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
评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它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认识不是一般的认识,它反映了人“内在尺度”的自觉意识,因此评价涉及价值观等一些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基本评价理论,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从深层的意义中明了评价的本质与教育评价理论(包括方法论)发展变化的脉络。这实际上是促使教师转变“看人”视角,跳出为评价而评价的技术思路。
教师读这本书,就能够围绕评价来提高理论素养。书中对一些基本概念提供了简明易懂的解释,并配上了教师熟悉的例子,比如,在解释“效度”这个名词时,作者写道:“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它是就测量的目的而言的。它反映了‘测量到的’与‘所要测量的’两者间的相符程度。例如,用米尺量长度是有效的,如果用米尺去量物体的重量,则不能认为是有效的。”这种解释通俗好懂,易于把握。
在介绍具体方法的同时,书中也渗透了不少理论观点。例如,在“教师自编测验”中,介绍了论文式测验、客观式测验和问题情景测验,并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分析,实际探讨了如何对待学生主体性、出题的标准、评价的客观性等理论问题。这些理论思考都能够成为教师今后出题时的借鉴。
在诸多案例中,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既有学生评价的案例,也有教师评价的案例;从内容来说,既有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也有品德评价的案例;从评价案例的来源看,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包括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和韩国等国的许多案例;从案例的设计者来说,既有一线教师自己设计的案例,也有国内一流专家设计的案例。在介绍一线教师的生动评价实例时,作者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两者结合起来,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的评价方法,在理论认识上也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从评价方法和工具来说,作者对标准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轶事记录法、人物推定法、投射法、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法或工具都列举了比较详细的评价案例,使教师理解、模仿和运用起来都比较容易。
该书围绕评价问题纵横展开,不仅介绍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还专章对品德评价和日常评价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大开阔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不仅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操作方法,还对不同评价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利弊,这样就可以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处。
当前,教育的重心逐渐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正在转向以学为主。这种变革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思考反映在教育评价上更为突出。在教学实践中,评价需要解决这些新问题,这也是教师思考评价、改革评价方式,以评价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新契机。也许看了这本书,教师的思考会更深入,在实践领域的评价探索也会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