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些资料,知道了精细化管理有三大原则:1,注重细节;2,立足专业;3,科学量化。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位。
如此看来,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毫无疑问,精细化管理肯定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我们要有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努力要通过精细化管理要达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操作都来自于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在其他行业也有尝试,但效果并不如同企业管理。
我就主张,将精细化管理运用于教育管理中,必须慎重对待。因为,教育的"产品"——人才,不是可以在流水线上统一标准的,按现代人才观,那是不拘一格的。其次,人才的培养周期慢长,也不宜进行简单的工作量化。
在宏观教育管理上,我们适合的是抓大放小,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我们的中学。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学质量、就在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宏观上的精细化管理不利于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形成,也不利于学校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们追求的不该是细而只能是精。要保证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从全局来讲,教育局作为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全局谋略,“谋定而后动”“抓大放小”、“弹钢琴”等都应该被充分重视。
我这里所说的“谋定而动”是指,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我们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出,都应该逐级在各个层面上征询意见(紧急工作除外),都应该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都应该预见行动连带的影响。
工作中必须分清楚是教育局的职责还是学校、学区的职责。该教育局管起来的事情,必须一抓到底,并为基层学校创造好工作的条件。该学校校长管理的,大胆放权,明晰要求。
我想,构建精细化管理应着力于"细",更应该着力于“精”,在“精”字上下功夫。反思过去我们在细化管理中的条目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精炼、高效?一定要把那些低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不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操作性不强的管理条目进行清除、修改、完善。
每一个年度,我们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被重视,但是,每一个年度,我们都应该将其中年度重点工作重点提出来、抓下去,重点扶持、重点推进、重点检查。而其他的工作可以广泛要求、顺势推进、连带检查。
检查太多、太频繁、太琐碎已经成为我们基层学校的一大心病。我们需要就此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属于管理过头过细的,坚决收回来,属于不到位、不落实的,还得细化和精化。属于基层同志不理解或是没有意识到的规范细化管理,则需要加强宣传和解释,需要沟通和统一思想。属于可有可无的管理条目或是检查,坚决清除。属于可以合并的检查坚决地合并。总之,在教育宏观管理上,精细化管理更要讲究科学性,更要慎重。在这方面,一定要讲精细化管理,我们突出的不应该是"细"而更应该是"精 "。
我坚持认为,在教育领域,施实精细化管理更多的应该定位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中。当然,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还必须注意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注意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求真务实。
在我们在提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学校管理中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文化等管理理念,不能被淡忘,也必须被继承和弘扬。
我个人认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科学化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调查研究,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又要靠精细化服务来实现。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实现"管理"到"服务"的转变,那么我们的"精细化"永远只能是累了上面的,苦死下面的。这也是与精细化管理要求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流程化背道而驰的。
科学性体现在尊重规律,也体现在符合实际,还体现在循序渐进。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就是要从基层学校希望和需要出发,从基层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出发,给予政策支持,做好服务工作。将简单的工作检查变成工作调研,将对学校的目标管理变成是对学校建设的会诊,将对教师的要求变成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真诚关怀和帮助。
说句实话,我有些在梦呓的了,其实,我也知道,我们还在盘龙大地上苦苦挣扎。但是,我又常常想,我们在大地上埋头工作的时候,也别放弃愉悦地想往蔚蓝的天空。
在这里还有个体会,我们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
而且,还要注意,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融入盘龙传统、彰显学校文化,必须要有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必须要有学校管理的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追求精细化管理的时候千万不得以牺牲学校的特色为代价。
还必须注意到,精细化管理不仅在于制度的精细化,更在于实施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新区化后,我们之所以推行“三分四重建”(即坚持“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步发展”的工作策略和“重建基础、重建队伍、重建机制、重建平台”的工作目标)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发展极为不均衡、办学水平参差的局面。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一批学校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可以预见,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是长久的,均衡发展永远是相对的,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从全区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包含教育教学目标、安全管理目标、德育管理目标等等),必须有明确的分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对学校(园)过程管理与细节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应该按学校(园)的等级来制定和实施,即同类等级的学校(园),制定同一评价要求,按不同等级评定和奖励学校。让优秀的学校更具有优势,让不同层次上的学校都能秀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炼总结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园)的精细化管理流程。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工作态度的体现。
从学校来说,精细化管理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要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发展,要有刊于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增效。要真正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常规工作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同时还要将不宜定量的工作模糊化,而不一定统统"对号入座",事事精细化。
比如说,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规范、老带新熟带生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等,适宜纳入精细化管理,也必须纳入精细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精细量化,也必须精细量化。而具体课堂教学上的问题,更多地应该放权于校,学校更多的又要放权于师。
再说具体点,比如说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个人学习目标等是可以纳入精细化管理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目标的确定,这是应该精细化的,必须细化到班、量化到人。但是目标怎么达成?达成目标中间要做些什么努力?这此问题则是不宜精细化的。
教务出身的人,讲学校管理,不能不提及教学管理。而一提起教学管理,就使人想到备(备课)、教(课堂教学)、批(作业批改)、辅(辅导)、考(考试)等常规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作业批改及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辅导是消除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提高教学质量,五大环节缺一不可,然而对于学校管理来讲,是否五大环节都必须抓好?是否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量化?都要程序格式?
辩证法告诉我们,抓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事实证明,要想五大环节齐头并进、都抓好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校管理者没有这么大的精力,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唯一的办法是找准一个突破口,抓住一两个关键点,精细化管理,科学量化,让每一个教师的行为规范,工作到位,使之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优化教学其他各环节的工作。比如,有的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细化课堂教学环节管理,带动备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还有的学校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推行"中心发言、同伴研讨、集体备课"制度,施行“教案学案一体化”,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仍就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将教学五大环节所有的环节都精细量化,统统程序化,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往轻里说,那肯定出现教学的整齐划一,否让了教师教学效率差别,出现鞭打快牛之怪象。往重里说,那将会抹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束缚了教师教学改革探索的手脚,从而最终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里,也有一个抓大放小的问题。
至于说到学区化管理,感觉到还得重做思考,重新调研,工作也还得再做安排。先期做试点的学区要在继续推进工作的同时认真进行总结,力求为全区学区化管理出经验、出规范、出流程。
教育局必须尽快构建起学区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积极引导学区实现五种资源共享,积极引导学区内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借助外力影响,推进均衡发展。
学区化管理也要分层要求,统一标准。其中区域性学区、协作性学区活动都可以用一定指标量化,引导区域性学区内部实质性的资源共享,引导协作性学区更多关注薄弱、关注农村。
我们更多地要关注和大力扶持协作性学区的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协作性学区的跨校师徒结队活动、跨校教研科研活动、跨校校本培训活动等等。让学区化管理具有更多的内涵支撑和形式的丰富。让盘龙精细化管理稳步发展,稳步实现盘龙教育的均衡发展、快速发展。
改革不是背叛过去,否定也不是抛弃,我们所做的推动发展。
在盘龙教育精细化管理推进火着枪响的时候,写这些交字,不是想引领什么,更不是阻止什么,仅只怀着对盘龙教育浓浓的情怀,仅只舒发对自己衷爱事业的一种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