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崇高使命
时间:2014/10/8
笔者据的学校地处偏僻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人员流动少,周边文化氛围差,导致学校文化底蕴十分薄弱。几年前,由于学校管理原因,造成人心涣散,教学质量差,学校社会美誉度差。面对这种现实,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赢得更大的社会发展空间?在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要积极构建学校文化,确立了“文化立校”的战略思想,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借此提升学校品位。近期,通过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培训学习,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一、对学校的再认识
对于学校文化的论述,众说纷纭。经过培训,我赞成并认同下面这种说法: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
学校文化的组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上三个层面的学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学校育人的效应。重新认识了学校文化的理论内涵,对我们具体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可以明确不同层面的学校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位、缺一不可;明确让三个层面的学校文化在发展中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二、培育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发展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学校精神,它属于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
1.关注学校自己的个性。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内外环境。因此,学校文化应该有个性、有差异。在重建文化之前,须研究学校的传统与现状,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大田中学虽然文化底蕴薄、历史积累少,但神经细胞身处革命老区,历史上爱国爱家思想浓厚,民风纯朴,思想单纯,有文化重建的较好基础。对学校的传统以及学校的本土文化,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梳理,有的要继承,有的要扬弃。对学校中的优秀文化,要不断丰富内涵,加以发展,加以创新,主其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为此,我们保留了学校原有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2.确立“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前由于管理不善,学校管理牌松散状态,人心涣散,教师的工作习惯、工作标准、工作追求各自为战、各不相同,需要用一种思想品质和精神追求加以引导和整合,经过多次研讨,座谈,在统一大多数教师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宗旨,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会做人、有文化会学习、有能力会创造、有素质会生活的人。
确立了办学理念后,学校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科学全面解读,培养师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使之渗透、内化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培育“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当初,我们注意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也制定了很多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努力使之形成“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现在,校长应有文化使命感,通过人本化的管理,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落实在行动中,把学校建设成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和“事业乐园”,使大家在一种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中,有关更高层次的成就的追求,自觉主动地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每一个人都能舒畅愉悦地学习、工作、生活,从内心深处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团队合作的群体关系,使学校的办学层次、教育质量、文化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建设学校物质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物质文化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既是学校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又体现学校的文化特征。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当前,在继续重视学校建筑物、设备设施、美化绿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其它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一是设立大型宣传标语,阐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二是建设 “古诗词长廊”、“名人名家”、“校友专访”等专栏。三是在教学楼走廊上悬挂师生的艺术作品。四是设立专题刊板,在七年级设立“迈好中学第一步”、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九年级设立“走好人生第一步”刊板。
2.编辑好校报。我们结合大田的特产特点、自然环境,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凝聚师生的美好希冀,把校报定名为《金苹果》。当前,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角度中,应充分发挥校报的文化建设作用,使它既成为传播学校文化的主阵地,又成为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良好载体。在办好已有栏目的前提下,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一是挖掘历史,收集整理历史上的大田名人故事,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二是挖掘资源,大田有很多山水风光,收集整理山、河等名字的来历,美丽的传说故事等。通过这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点,更好地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追求班级管理的整齐划一,着力体现班级的特色。各班之间,班训不一样,宣传重点不一样,环境布置不一样,但必须体现一样的观念,一样的育人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得到全面、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体现学校的文化特征。如建设“绿色班级”、“节约型班级”、“自主管理班级”、“书香班级”等等。
4.突破宿舍文化建设。让鲜花、字画、装饰物体现家的温暖和关爱。通过“文明宿舍”、“书香宿舍”、“绿色宿舍”、“和谐宿舍”等建设,促进宿舍文化的生成。
四、完善发展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人本化管理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它是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
1.对学校现有的制度反思。现有的学校制度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分”为本,强调分数管理;二是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三是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2.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制度的制定、执行,强调人性化。
3.新课改背景下应当突出建设的几项制度。一是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当前,对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建设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的主要原则是:与奖惩脱钩的原则,全体参与的原则、共同进步的原则、全面评价的原则、相互信任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二是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以有效为评价目标,其标准是:有正确具体的目标;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楚明了、充满激情、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励学生。三是校本研究制度建设。根据基础薄弱学校实际,主要是建设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究制度。
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一个学校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品牌学校,必须重视和努力实践学校文化建设。正如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刘国华所说:“办学,归根结蒂是办文化;学校要办出文化,归根结蒂是要有思想 ;教育要呈现文化精华,归根结蒂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当前,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崇高使命,我将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