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问题看德育创新
时间:2014/10/9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要推进教育创新,德育创新是先导。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综合型人才。但我认为,德育创新必须在直面德育问题的基础上,对原有德育教育体系进行直面德审视,并根据学生生命发展规律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的创新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创新,是有意义的创新。
一、顺应时代,发现德育问题,推进德育转变
当前,德育遇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特别在如何改善德育工作、如何改变人们德育的观念以及如何将德育过程改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还存有困惑。在知识经济和市场化浪潮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中小学教学停留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教育现实中,因此不仅对德育不重视,进而德育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漠视德育。因此,1、我们的德育理论教育出现了政治泛化问题。德育理论教育中还存在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其结果是德育理论教育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增强,并没有起到德育理论的应有价值。在这种政治泛化的影响下,德育作用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被极大地削弱了。2、德育的成人化、教条化相对严重。如德育语言成人化教条化空洞化,在德育过程中,概念灌输过多,大道理过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少。要求学生顺从、遵从的多,平心静气沟通的少。指令、命令多,和学生真心交流的少。草率结论评价多,发展看学生的少。等等不一而足。看到问题就是找到了“航标”,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二、立足学生生命成长,推进德育创新
1、贴近生活,提升德育实效。
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之上。“德育是基于生活的,高于生活,目的是发展生活”(浙江省教科所王健敏)因此,我们在建构我们德育体系、设置德育活动等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着手,才能体现德育本来之意。
2、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实现德育应有价值。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用生命去感染学生,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引领学生感受生命的“真、善、美”,带领学生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在这些过程中,达到“推己及人”“仁爱爱人”的德育目标。
3、发展的看学生,德育评价的创新
目前,中小学德育评价中往往容易出现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这种德育评价难以促进学生道德的主动、自主发展,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针对性不强。其实,德育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成长不仅仅意味着成熟和进步,同时相伴的还有挫折、失败等等,终结性评价抹杀的却是德育最核心的内容——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改革我们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要正确的看待学生的错误,合理的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把学生看成不断成长的“人”应该是德育的本源意义。
三、德育创新的应有之意,防止片面的创新
1、德育创新是在遵循德育规律与学生发展前期下的创新。
德育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有其内在的体系与要求,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为了创新而抛弃这些规律进行创新,否则其带来的危害比其原来更大。
2、德育创新不是“市场经济”,不能被社会牵鼻子走。
学校教育不是社会事物的实验场,不是“市场经济”的训练地,成熟的德育教育不会因社会潮流而动,而是随社会发展而变革。社会潮流可以“天天不同,年年不一样”,德育不可以。因此,不能以市场经济模式来引导我们的德育,当然这样的德育更不可能称为德育创新。相反,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引导社会正气”,倡导社会好的风尚,形成“真、善、美”氛围,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德育创新是形式的创新,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段而已。
德育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任意割舍掉某块,我们能进行创新的只是“在体系以内,形式上”的创新,目的是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参与度更高,更深入,并在参与中使学生得到体悟与成长。所以,德育创新更多的是形式的创新。是方法、途径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创新。
4、适应时代发展,给学生有教养、有憧憬、有乐趣的校园生活是德育的最大创新。
德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使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生命的成长”,虽然成长的程度有快慢,效果有高低,但这是我们的目标。因此,给学生有教养、有憧憬、有乐趣的校园生活是德育的最大创新。目前,在过分注重知识技能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方面忽视多多,尤其是在学业重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憧憬”,没有了乐趣,家长喜欢的是成绩,忽视的是教养。因此,德育在给学生有教养、有憧憬、有乐趣的校园生活方面更多的探索与思索,才能给我们的德育更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