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从转变学生观开始
时间:2014/10/9
我很欣赏这句话: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教育是一段经历,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彼此引领,共同趋近于人生的完美境界。何为“完美”,在我看来,对学生而言,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才能,充分激发潜能,满足心理需求,达到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状态,即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就是完美;对老师而言,挑战和变革已锈化成顽固思维惯性或定势的学生观,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帮助每个学生追求完美,与此同时赢得教育境界的提升,就是完美。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但如今功利主义教育盛行,教育已偏离了其最初的含义,它被视为个体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生活的工具。传统的教育已发展成为一台制造劳动者的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长此以往,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是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引发教育界的深思,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正大张旗鼓地展开。尽管,在如今的高考大背景下,学生还不能真正地摆脱考试分数的束缚,目前热火朝天的素质教育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尚未成熟,但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个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强调能力、个性的社会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任何人而言,只要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就是成功。我相信,和动物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有高超的奔跑、弹跳能力,它们都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但其中很多只能是兔子,那我们为什么放着优秀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很烂的老虎呢?
人的智能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系统,可以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等多种智能类型,以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所有的学生都很聪明,只不过他们聪明的方式不同,每个孩子都有潜力,都有天赋,关键在是否能被发掘出来。于是乎,如何发掘、如何培养成了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其实,回顾历史,早在春秋末期,教育先驱孔子就以其行动为我们指出了解决方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中采用“材”字而非“才”字,足见重视学生资质、秉性的必要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能力与才干,还要重视其发展的各方面可能性,按照学生的特性对其加以引导。
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特质上多下工夫,设想倘若不知是学生是何“材”又如何“施教”呢?老师不是孙悟空,没有火眼金睛,不可能一眼就辨别出学生的特质,所以日常教学中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发现学生潜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的两级模式,或“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它只承认一个主体,即教育者,教育是教育者作用于被教育者的过程,或者说,以一定的内容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被变成“对象化关系”,成了一种目的——手段的关系。严格地说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犹如一个活动的书橱,缺乏自主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人研究的结果,设想师生处于如此不平等的地位,又如何能进行平等地交流和良性地互动呢?
教与学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有机互动过程,教师并不是权威和绝对真理的化身,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的主——主关系,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
每个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其脑海里势必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都在使用某种定式,而这种定式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分层地看待学生的学习需要: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所谓共同需要,就是每个人都一样的需要;特殊需要是因为一部分人的特质而产生,所以对某些人来说是一样的;个别需要,则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拥有“全纳性”视角关注学生共同需要的同时,拥有“分层”的自觉。根据学生的个别需要与可接受程度为其提供学习指导。自觉地检验自己的思维构建,避免不顾及学生特点和需要,常年使用同一种方法和模式开展教学的问题。
这种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与学生独特性紧密相关,能指导学生建构满足自己需要的学习系统,深深扎根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之中,它与学生的习惯和爱好相适应,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相得益彰。
不可否认,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会给老师带来诸多不便,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师的这种“包容”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在一个多样的社会中建构个别化的学习,能保证为整个班级安排的教学计划不会以牺牲每个学生的需要作为代价,其意义是极其深远而重大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一直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惊奇地发现原来瓦特、牛顿、爱迪生,他们都是自己当年的学生,在自己的教鞭下、冷眼里、讥笑中,他们被一次次无情地赶跑。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发掘他们的个人天赋和潜力,转变我们的学生观,在现有的条件下,保留他们的独特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