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工作几年下来,发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深刻体验很困难,这点在六上《电和磁》一节教学中我体验深刻。教师出示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学的磁和四年级学的电的有关知识,但是大都数学生都回忆不起来学习过的电和磁的一些知识。那个时候我就问自己,为什么这些学习过的知识学生都忘记了,当时可是都做过实验的,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应该说亲历过的事情,学生应该是印象深刻才对呀,但是为什么我自认为学生应该经历了深刻的体验活动,但是其实并不然呢?
听了陈素萍老师的报告,我有所感悟。课堂中我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职责,并且一个月轮换一次。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个组内只有1-2个学生是积极参与探究全过程的。另外的2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旁听的地位,没有充分参与,也就没有深刻的经历体验了,所以学生也就很容易遗忘学过的知识。虽然我是一个月让学生轮流做操作员等什么的,但是碰到有的小组内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或是其什么原因,当这个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或是动手速度慢了,组内活跃的同学就会争着抢过来动手操作或发言,而不是细心帮助他一起来完成,所以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没有深刻体验和经历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积极活跃的那些学生也不见得就体验深刻,他们很多时候也是困在“自我陶醉”中。
所以怎样做到让每个孩子都经历探究,有深刻的体验,是我现在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我想到的是:
首先要给孩子充分探究,表达的时间。很多时候课堂上学生起立描述或解释现象的时候,他表述的语言可能我们一下子没有完全听懂,但是学生实际上讲的是对的,这个时候可以多给他们点时间解释清楚或者让另外学生起立帮助述说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教师则在一边“装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实儿童更懂得儿童的语言,让学生把“话中的话”讲清楚,老师和学生耐心倾听,如果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再帮助这位学生纠正。这样这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印象,特别是从错误到正确的纠正的过程体验就特别深刻,另外学生也会有深刻的印象。
其次,为学生思维的盲区和断点搭台阶。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旧知从新知的过渡,学生往往出现一些盲区和断点,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景或用关键性的问题,来暴露学生的这些“盲区”。比如学生在学习昼夜交替的时候,当老师刚开始上课提问: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但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是由于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实际上学生是没有理解的。如果我们老师就这样以为学生懂了,那么学生的思维会一直停留在知道但并不理解,或是过阵子学生连“知道”都遗忘了,这就是学生为什么会对以前学过的内容遗忘的那么快。
再次,课堂教学设计要简约、高效。这是喻伯军老师提出的。这样的要求也就是上面讲的能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和表达交流。喻老师提出简约的课堂,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目标不能太多,研究话题要集中。在我的教学中,我就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发现有的教学课时内容比较多,有4-5个活动,把这些活动都做下来,匆忙下课。我自己都感到很累,虽然学生不亦乐乎,但在思维上学生真正有多少进步的?他们很多时候都为好玩而去“玩”的。所以简约的课堂,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儿童逻辑思维,相应地整合教学环节,给教学活动瘦身,之后再按顺序或逻辑组合到一起探究,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学生探究更充分,发现更多。
但是,9月22日听了《斜面的作用》有课,我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这堂课中,教材安排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通过直接提起重物和运用斜面提起重物,通过几组对比实验(提升几组不同重物)的比较,能得出运用斜面提升物体能够省力。第二个实验是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不同的斜面省力的大小是不同。这个实验中是设计了几组不同坡度的斜面,分别是通过直接提升重物和沿着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提升的都是同一个重物),能得出斜面不但能省力,而且坡度越小的斜面省的力越多。所以第二个实验得出的科学概念就像陈素萍老师说的是后一个概念覆盖了前一个概念的,是递进的关系。我觉得教材上这样的环节安排很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非常清晰。但是上课的老师把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所以实验开始前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多:斜面能省力吗?不同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然后三个斜面也是老师出示的,根本没有让学生参与设计,那这样的安排学生思维参与度高吗?
所以,我觉得,增加体验性,让学生有深刻的经历。这里的经历不仅仅是动手经历,更是思维的经历,思维的经历带给学生的体验更强,影响更远。如何增强学生思维体验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在后来的听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学生的思维体验就比较深刻,教师首先通过一根吸管,让学生想到办法利用吸管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使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之后,再提供学生更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需找更多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探究实验时间,学生参与性很高,的确也找到了很多方法证明,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很丰厚,体验就非常深刻。
最后,我觉得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提供机会让每个孩子都动手参与探究。学生材料包里的材料有的能用的话,就让每个学生都独立参与操作(当然可以交流),有的材料能制作的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一同制作,自己制作出来的材料,学生会有更多的兴趣和体验。同时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或是感受学会记录下来,写下来或画下了都可以,把每一次的记录装订起来,整理好,让学生以后拿出来看看,会让学生能保持更长久的体验感受。
总之,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体验性探究,我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