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怎样当校长
时间:2014/10/9
不辞职的原因很多。在旧时代,辞职是比较潇洒的事,或曰挂印封金,或曰野鹤闲云,痛快一点的,喊一声“老子不干了”,委婉一些的,则吟“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但是在新时代,辞职似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如果是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想愤而辞职,也会忧谗畏讥。因而如今的校长即使力不能任,当到人人开骂,或是力不从心,累得只剩一口气,也是不敢辞职的。
校长不是职,而是官,----这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其实当校长本不难。旧时代在一方兴教育,主一校之政,即便不敢说学富五车,也当学有所长,精于某一门类的研究,至少亦当是某一专业的实践家;同时在乡里要有威望,要有志办教育,或者有志救国,不为钱财;从个人修养看,都很淡泊,多数性情真诚……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曾涌现出的一批名校,之所以成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位或连续几位有理论敢实践的行家主持校政,----这是说个大概,具体情况自然多有不同,而今则很难见到这流人物了。
现在当校长,不一定要有什么威望或是知名度,因为校长根本不是选出来的,而是“上头”任命的。这就一举把官场的弊端带进了教育界,也就让一些人把教育界又当成了官场。既然教育界也成了官场,也自然就有了做官的捷径。当了县中校长,在县城就是“科局级”,到了城市,校长多已“正处”,好处多多,在教育界属于“先富起来”的群体。而想当校长,靠青灯黄卷地治学,靠诲人不倦地办学,靠立德立人号召一方,在他们看是太辛苦太不合算。一如当今为官,靠劈山开路打井种树来积累威望简直不可能。捷径是什么?就是和官府多接触,和一帮子官僚混得火热,拿学校的招生名额和各色人等做交易。校长不一定要有文凭,也不一定要是某方面的专家,只要敢吹肯拍。众所周知,如今吏治的本质还是人治,上司考察吏员,多喜浮光掠影,只要能把教育的基本口号演绎成顺口溜,把本校的情况说得符合未来要求,只要能哄得教师不抖内幕,只要能“死揪”出个升学率,只要学校不死人失火,那么,即使不靠行贿也能稳稳地做校长并知名一方。熟知教育界状况的人都不难知道这样一个秘密:相当一部分校长疏于学习,精于享受。他们基本不读书,热衷跑官升官,热衷于游山玩水、出洋考察,酒量大了,歌舞水平高了,打保龄球早已过时,有的已经迷上高尔夫球了……他们只要做好一件事:哄得上级高兴。教育的外部困难很多,但是内部也是千疮百孔。这在教育界,也不是什么秘密。
看到“教育腐败”的提法,觉得很刺眼。“教育腐败”比“司法腐败”更可怕。教育为立国之本,如果根本发生动摇,不但我们毕生的奋斗将变得毫无意义,几代人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极“左”的教育曾害了两代人,今天的教育腐败毒化毁灭的是教育工作者队伍,遗害则无穷尽也。海南省有教育局干部把未成年的子女列入教师名单“吃空额”,广西等省区发生过大规模的成人考试作弊事件,四川曾有市招办主任因向考生索贿而被判处死刑,湖南有教委负责人挪用教育经费超标准盖住宅的丑闻……在目前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教育界出现腐败现象也属正常。但这些腐败案件,在各行各业的腐败现象之中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公众还是把教育看得比较神圣。
教育投资虽然有限,但是近10多年来,全国各地校舍更新比例很高,目前中小学的基建和每年的招生已经成为最大的腐败源。执掌招生大权的中小学校长,已经有相当一批人靠灰色收入富甲一方。一些校长靠招生谋取私利,有的甚至以此营造一张关系网,绘出一张联络图,为升官加爵铺路。多欲的校长们的享受标准也与时俱进。现在教育部门开会,高档轿车成群;在一些中学,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各有专车,公开炫耀;校长的办公室气派豪华,办公休息休闲“一体化”,而一线教师的办公条件则很差;有的校长住房不止一处,装修辉煌,家具高档,已经到了不敢让教职工上门的程度(一旦知晓就会怀疑他们的经济来源)……跑官要官、刮钱捞钱的庸俗风气正在教育界蔓延。
说现今校长不读书,当然不是指全体。本来,教育现代化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而现实是为数相当多的校长处在“有文凭无文化”的境地,不懂现代教育理论,管理上粗放型的居多。不少校长不但丢弃原专业,对教育理论也不感兴趣,若非考核或是混文凭,甚至管理类的书也不碰。十多年前,有教育学教授对一名校校长不懂“逆反心理”一词表示惊讶,认为当校长的无知到这种程度,是拒绝学习基础教育理论的结果。现在的校长搞钱有一套,攀附权势集团、拉关系也有一套,但是论到读书,则到了厌恶的地步。在他们看来,搞不到钱就无法当校长,学校就无法运转,而读不读书无所谓。在一些学校,校长怕上课,不上课,还要各种头衔,不学无术,却要“专家”的待遇。学校里最怕考试的不是学生,而是校长、主任。如果对他们来一场常识性的考试,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坦然地接受。有些校长,连话也说不通顺,成天颠来倒去就是那么几句话,也要由秘书、办公室主任代劳。他们对学界的动态一无所知,但是对官场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他们对校内教学情况两眼一抹黑,但是对社会关系网眼明心亮。这也是他们容易走向庸俗,走向腐败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症结是“体制病”,校长享受行政级别,成了官,这就注定了他们很难肩负起教育的人文使命。雪上加霜的是一些校长自身人文素质低。由于人文素质低,一些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奇怪:片面追求升学率;乱收费;借招生索贿受贿;教师经商,强迫学生买东西;公开组织考试舞弊,等等。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反差太大,因而对学校的批评越来越激烈,而一些本有志于教育改革的教师,因难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只好一走了之。
国外一些名校,办公室里常常挂着历届校长的照片,他们能受到后人的景仰,是因为有所建树,功高德劭,是因为他们本身多是学人,是因为他们筚路蓝缕地创业,是因为他们有不同寻常的人文感召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让我们去想另一个问题,即,究竟怎样才能算得上是“教育家”?如果我们起而仿效,在学校里悬挂历任校长照片能否不招致非议?如果让学生每天都在某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学无术的嘴脸下走来走去,对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将是多大的伤害啊!
尽快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校长,这个艰巨任务,已经摆在人们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