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青春期,是孩子的成长期也是孩子的烦恼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变得异常的敏感,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处理处于青春期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疏忽大意,简单粗暴。
青春期,是孩子的成长期也是孩子的烦恼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又知之不多;思想上要独立,经济上又独立不了;感情上充满着对异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闭不知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经常冲突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常常使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苦恼,也容易使他们变得特别叛逆。
最近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谈论学生如何如何叛逆,如何如何在课堂上惹老师生气,让教师心烦,甚至有的老师一提学生的叛逆就视若洪水猛兽似的,气不打一处来,恨不能抓住那些有叛逆行为的学生来一顿“侠客行”方能解心头之恨。其实我个人认为学生进入初二、初三之后发生叛逆行为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个年龄段走过来,难道我们在那个时期就没叛逆过吗? 14----15岁的年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正好是极易发生叛逆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发生叛逆我们反倒更应引起重视,好好看看学生是不是有什么心结了。其实只有经历过叛逆期,经历过一些事情,人才能成长直至成熟。学生发生叛逆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如何引导,如何通过一些好的措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
一、让学生的“朦胧爱情”蒙上一层轻纱
有人说,什么样的感情最纯真,是青春期的“爱情”,什么样的感情最刻骨铭心,也是青春期的“爱情”,这里暂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看出青春期的感情是多么的重要,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异性交往,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又往往怯于表白,即使表白了又害怕反而尴尬、疏远,更担心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歧视等等,这些都会让部分学生情绪变得容易烦躁、不安和脾气易变。
爱,是最美好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春期学会如何进行异性交往,就是一种“爱的修炼”。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要,反而要打个问号了。再说,异性交往并非必然陷入恋情,更可能是同学、师生、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种人际关系。因此,当学生出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甚至有可能是“早恋”时,作为教师我们最好也不要直接给他们就定义为“早恋”,更不能一看到有那种苗头就兴师动众,要知道处于叛逆期的学生非常敏感,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就会把本来不是“早恋”的行为促成“早恋”,你不是让我往东嘛我就偏往西走,我叛逆我反抗,因此我们必须要等待教育契机的出现。
有天下午临近放学时,班里有个男同学小A突然不见了,一问学生才知道这名男同学没请假就提前回家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但我从与其他同学的谈话中了解到了大概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小A与一个女同学关系比较好,下午两人之间可能闹了点小别扭,这个男同学就情绪不大好,快放学时没请假就早退了。当然这只是我了解的大概原因,至于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事,由于没见到具体的当事人小A,我也不能妄下结论。因此当我拿起电话和小A的母亲联系时,我只问小A的母亲,“小A回家了吗?”,当小A的母亲说他已经回家了,并进一步询问是不是小A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时,我则说:“他没什么事,只是下午在学校身体可能有点不舒服,我想问一下他是否到家了。”关于小A和另外一名女同学的事情我只字未提,这样做我觉得有两个好处,第一,我现在没有确切的信息就证明小A提前离校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能妄下结论;第二,小A下午情绪不对,现在我如果再和他父母谈论这个事情无异于“火上浇油”,我必须先给小A留下足够的面子,保护他的自尊心。因此这个事情还是最好等明天见到小A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处理更合适,也就是说我要等待更加合适的教育契机。
第二天清晨早自习之前我见到了小A,但这个时候我只是看了看他,并没说什么。根据我的了解我知道他会主动来找我,果不其然,早自习下课后,小A主动找到我说要和我谈谈,但这个时候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契机还不成熟,因此我和小A说:“你再回去想想吧。什么时候想清楚了,咱们再谈。”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让学生先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先把他“晾一下”让他感觉没有底。这样这个学生上午连着找了我两次,我都没和他谈具体内容,到了下午,这个学生又找到我,并说“老师,我和您聊聊吧,我实在憋得不行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契机终于出现了,我说“那好吧。你先说说昨天下午为什么没请假提前早退了?”小A说“感情问题”,这样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看来学生反映的情况是真的,但对于感情问题怎样处理才合适呢?是对他进行“劈头盖脸”的大声呵斥,来一次苦口婆心的高谈阔论呢,还是换一种思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呢?我大脑高速运转之后,选择了后者,并和颜悦色的和小A进行了探讨,我是这么做的:
我先和小A交流了一下“感情”的重要性,顺着小A说人不能没有感情,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以利于他能信服,能更好的沟通,然后我又话锋一转,给他举了个例子,就是假设我们大家正在公共汽车上朝着既定的目的地出发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中途路边的风景比较好,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下车看风景呢,还是朝着远方的目标继续前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最后小A告诉我一句话“老师,你相信我,我们会处理好的。”我也只是简单的回答了3个字“我相信”。当然,后来这个问题也确实出现过反复,但经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么两三个回合的较量,这个问题就这样顺利的解决了,我相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么去面对青春期的感情,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吗?
二、家校沟通很重要,但要有个度
教育离不开学校,但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因此合理适度的家校沟通能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家校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否则不仅不会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还容易让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更加厌烦的心理。
比如说有很多老师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动不动就请家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当然,我并不是对请家长的行为全盘否定,老师请家长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学生进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动不动就叫家长,这不是将学生的自尊完全暴漏在家长面前吗?人都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人,我们动不动叫家长的行为只会激化学生的叛逆,让他认为我们除了叫家长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就“黔驴技穷”了。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会走向反面。我自从参加工作就一直担任班主任,我有个原则,就是除非发生非常大的事情,比如学生犯了非常大的错误,这个时候不请家长到校没法处理了,我才请学生家长到校,因此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6年多,我主动请家长到学校的次数屈指可数。
班里有个落后生小B今天又没来上学,这已经是他第3天没请假就不来上学了,我赶紧又一次拿起电话和他的父母联系,可让我一时“不知所措”的是前两天还能打通的他的父母的电话这次恰好无法接通了,现在该怎么办?
我马上找平时和这个学生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了解情况,这一了解不要紧,简直是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小B不仅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而且还经常上网,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然和他的父母不在一起住,自己在一套房子里住,这样就更助长了他的“网络情缘”,晚上上网无论上到几点都没人管,也没人问。我听到这个情况,马上让学生登录QQ,想抓紧和小B联系上,可惜事与愿违,当时小B竟然不在线。这可怎么办啊?中午我让学生去小B的家里了解了一下情况,终于和小B联系上了,下午他来上学的时候我本来想严肃的给他一次教训。最起码以旷课的角度让他的父母来学校一趟配合处理一下这个问题的,但当小B和我说了一下他家里的情况,然后用请求的目光和语气让我能不能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别让他的父母来学校说这个事情时,我同意了。我是这么想的,既然他已经认识到了错误,而且有那种想维护自尊的愿望,咱们当教师的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呢?难道非要将学生的自尊心暴晒在阳光之下才能解决问题吗?那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吗?那样处理的效果又能如何呢?当然我答应他暂时不叫家长也不是无原则的,我也和小B说好,我可以给你机会,但我不想看到你仍然和过去一样,我要的是你的一种实际行动和表现。如果以后表现仍然不见起色,那就“新帐旧账一起算”严肃处理。本来我还一直对这次的做法是否合适有种怀疑的态度,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谈话之后,小B竟然和换了个人似的,“脱胎换骨”了。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也是有自尊的,你尊重了他,他也必然会尊重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效果才是有意义的。
三、张弛有度,班主任有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支眼”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挥汗如雨、埋头苦干的农夫最后只能看着蔫死的禾苗干瞪眼。我们不能一看到学生暂时落后、偶尔犯规就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讲一番大道理。如果对每一个学生的错误都要寻根究底,那么我们最终就要落到农夫的下场,而学生也会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当班主任的必须要张弛有度,甚至有时候需要“睁一只眼,闭一支眼”。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个人这一生中都会大大小小、或多或少的犯一些错误,做错一些事情,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就更不例外了。学生偶尔犯点小错,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比如忘穿校服、忘带校徽甚至即使偶然一次作业没完成等等,只要他不是每天都这样成为常态,我们为什么不“得饶人处且饶人”呢?给别人一个机会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都能犯错,为什么学生就不能偶尔出点差错呢?如果我们吹毛求疵,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学生稍微有点小错,我们就苦口婆心,甚至面红耳赤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只会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茫然不知所措,更不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性格。
当然,如果发生比较严重的事情,我们绝不能姑息迁就,我们还是必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该严厉批评时就要严厉批评,这就像小树苗一样,要想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对一些不必要的枝枝节节进行修理甚至砍伐。比如,当学生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听之任之了,如果我们一味的不管不问会让整个班级的班风越来越差,班风散了,这个班级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发展了。
班里有个平时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学生小C有天在课堂上与任课老师发生了矛盾,他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同位说话,任课老师善意的提醒了他几句,但不知为什么那天那个学生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现出了“离经叛道”的态度,一副满不在乎,“自己天下老大”的态度,公然和老师叫板,你说这个时候老师能不生气、能不伤心吗?老师每天艰辛的付出咱不敢企求能有多大回报,但最起码的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吧。下课后任课老师对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后,我过了两三个小时又开始对这个学生进行“二次打击”。之所以过上两三个小时进行再教育,而不是“乘胜追击”,等任课教师谈完立马进行攻城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既然学生当时情绪不稳定,正处于冲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把握住原则,不要在彼此容易冲动的时候发脾气。二是出于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目的,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我们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无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照顾到学生那颗非常敏感而又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当然有的班主任老师采取的与任课教师一起开展“海陆空”联合打击的做法我觉得就更应该好好商榷商榷了。教育学生有时就像战场上打仗一样,有时候大部队的效果反而不如小分队更机动、更灵活。
对于小C这个学生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我避开他当时的锋芒,剑走偏锋,我首先肯定他最近取得的成绩,以及在班里同学当中的威信,先让他自己觉得老师并不是专门和他作对,让他先对你产生信任的感觉,然后我又针对这件事情和他进行了交流,交流的时候我也并没有从师道尊严的角度谈,我只是从他的闪光点展开,就说你既然在同学中有这么高的威信,那这种威信是如何树立的呢?又该用到什么地方去呢?你课堂上的这种表现在同学心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通过这次不算很激烈的谈话学生自己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并表示一定写一份“思想总结”并请求任课老师的原谅。后来任课老师告诉我,小C自从发生这件事情后,课堂表现比原来更加积极、更加活跃了。
当然,班主任的成功做法还有很多,以上也只是我的一点点个人意见,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将在以后的班主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总而言之,当班主任既有心酸更有收获,汗水淌下的时候,感到那滋味是咸咸的,有些涩,迎来收获的时候,润溢在心中的滋味却甜甜的。世界也许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我愿在班主任这片热土上,春风化雨,倾情奉献,不求惊天动地,但求年华无悔!愿这沃土繁花满枝头,这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