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湖北长阳二中德育反思与实践

时间:2014/10/14

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杀、杀母戮父、抢劫杀人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屡现报端,厌学、逃跑、沉迷于网吧、小帮派等更是学校“日常小事”,人人纷纷惊呼:“现在的学生怎么哪?”更多的是有识之士在深入研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今年三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举措。我们在学习《若干意见》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德育的相关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简述如下:

一、学生思想现状原因的反思

1、认识层面。一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成绩,缺少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普遍存在着“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学生心理或发展误区而未得到重视予以矫正,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隐患和遗憾。二是在说法上是“德育首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实际上由于考试制度和社会评价的偏差造成“德育无位”,德育是管德育同志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学校管德育的老师、班主任永远是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起色,刚处理完这件事,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事,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将德育工作演变为一种体力、精力、时间的消耗战,而学校其他教职工成为旁观者、评价者。三是德育承担了过重的政治功能和理想色彩。德育过多地强调要培养“接班人”的政治使命,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困惑与问题成为次要任务,造成德育的政治化的强化而德育生活化的弱化的现实。同时,人们对德育寄予厚望:当学生奇装异服时,就会批评学校德育未搞好;当出现安全事故时,就会批评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造成德育工作者巨大的压力,于是德育内容的“空、假、大”、德育方式的形式与守旧也就不奇怪了。四是德育目标的传统与僵化。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德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顺从,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具有复杂、多变的实际。

2、管理层面。一是学校德育仍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这样较多地压抑了学生个性;老师、家长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懂事,因而批评多于表扬,简单多于细心;常常将学生的行为过分夸大,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大加责伐……因此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学校德育也自然陷入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之境。二是将学生更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造成了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三是德育手段的单一和形式化,造成学生对德育的偏见与疏远。四是各种原因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健康,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功利色彩浓郁,教育方法上多以简单、粗暴、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训导为主。

3、社会层面。一是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问题与变革造成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变化性,也造成了学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学生思想的复杂与多变。二是全社会追逐利益最大化造成对良好、健康的精神氛围的漠视,如十几个部门治理不好一个网吧;能够见效益的项目是“大干快上”,而有益于社会、学生的活动场所等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诚信意识的缺失、假冒伪劣的泛滥、权钱交易的盛行等现象,都造成学生认识的偏颇。三是家庭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造成学校德育的苍白。现实中,出现了“暴富家庭”、“官宦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这些家庭客观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四是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实,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目前课改培训、学科培训很多但班主任、辅导员培训却没有,客观上影响着班主任、辅导员的素质的提高。

总体来讲就是:管理现状与学生实际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环境的反差,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了学校德育形式程式化、理念空洞化、内容虚无化、队伍模式化的现实,不仅未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而一些不良的习惯、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

针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方法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而言有以下做法:

1、立足学生实际,确定一个理念:“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发展理念。德育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摈弃了以往的对学生的认识:听不听话,能不能得高分,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成熟起来,有追求不盲从,有理想不脱离实际,在思想上上进,生活中自律,倡导做一个守信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价值。常言说“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有了理念的转变,老师的心态变得平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急功近利。

2、切合时代要求,抓住两个突破口:课改和自主管理。

新课程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理念,以“尊重学生、与人为本”为核心思想,为我们探究新时期德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引导我们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恰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积极探究自主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教育学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我们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3、研究工作实际,做好三个结合: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课题研究结合,德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与家庭教育结合。

在抓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用课题来统领学校德育工作,改变德育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行为习惯管理相互脱节,过分研究单个事、点的解决和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使德育研究走入规范化、科学化。经过认真研究,学校确定“学生自主管理研究”作为课题,按照“该学生干的、学生能干的,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的、学生干不了的,教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干”的总体思路,探究在自主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等,使德育工作有规律可循。

德育内容上,分阶段分年级实施“三自”、“三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习惯和责任心。高一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自律”、“成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高二,对学生进行“自觉”、“成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高三进行“自为”、“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方法上,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如“感知亲情”,“与自己对话(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磨练意志(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氛围熏陶(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爱心传递(每届学生为特困生基金会捐款)”等丰富而灵活的举措,让德育可亲可近,学生对自己可圈可点。

教师队伍建设上,一是开展青年教师考核过关制、骨干教师动态管理制、导师制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为每一个青年教师配备德育指导老师,每一个没有担任班主任的青年老师均担任助理班主任,建立提高教师师能、师德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写教育随笔或反思笔记、读教育著作、听评课、发表论文等以量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是在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德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陪着学生走向知识,变过去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为把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三是以“爱是教育的全部艺术,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建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等层级目标,组织自评、互评、学生和家长评,将“爱”和“美”的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四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确立校园健康的主导思想,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五是将不得随意请家长,不得随意停学生的课,不得以罚代教等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家长会、学生联系卡、《家长报》、家长信、喜报等形式,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4、走进生活,关注管理中的四个细节:生活中教育细节,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管理细节,课堂细节。
德育决不等同于政治、理论和空洞说教,事实上生活处处皆德育。因此,我们明确要求老师要关注细节,把握教育时机。一方面是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或调整时,要研究生活中的蕴藏丰富德育内容的细节。如在研究校园垃圾处理时,发现有德育内涵,于是学校成立“废品部”,培养学生节俭和环保意识;又如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克制能力时,发现佩带学生证是一个较好的载体,于是进行了强化;再如发现学生犯错后写检讨效果不理想,于是让这些学生就类似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进行自我教育等等。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将严格、规范管理与人文关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春风化雨”,如要求教师早晨尽量不要批评学生(心灵早餐),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等。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微观教育时,要敏锐地抓住教育时机,这些教育时机就是要能发现学生中细节,避免在学生违纪后来亡羊补牢。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中,当情绪不正常或有异常举动时,往往是有问题和违纪的先兆,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一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下降非常快,这位老师没有按常规批评,而是从侧面了解,发现这位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于是采取各种方式,化解了学生的困难,使之重树信心。

上述种种举措,是我们的一些基本思考,有许多远未成熟,更不用说深刻,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理念作指引,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作后盾,用思想改变教育,用教育创造智慧,用智慧引领未来,实现“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理想绝对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