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关注教学要素 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14/10/14

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单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元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载体等内容。本文主要以新课程教学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听评课情况,从学生、教材、教学载体等方面阐述自己认识和理解,与同行的交流。

一、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对象,而且是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元素,自然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新课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以下几点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①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的精神面貌是从学生的一言一行、衣着打扮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这给了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机会,以此为渠道和契机,教师关心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明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与人保持一致,他才可能在行为上与人保持一致”,教师尤其要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家庭学生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多找学生谈几次话,从心理上引导,从精神上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从而激发学生向上、努力奋进的志向。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教师可全方位地观察学生,从学生的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堂交流、完成作业、自习等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强化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保驾护航,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可塑的空间。

③关注学生的交往活动。我们常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学生交朋结友、往来频率、活动范围等方面可以看出学生思想行为及变化轨迹,教师对此予以关注,并不断纠正,改进学生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成绩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关注教材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教师、学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中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是内容体系变化大,二是学生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三是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四是学习要求、难度有所加大,等等,这些因素促使教师应更好地研究教材,关注教材,克服守旧性,追求有效性,真正实践用新的观念教好新教材。

①关注新教材、新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新化学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尤其是教老教材多年的教师,更应把握老教材与新教材的区别,一是不能沿用老教材教学的思维习惯方法,二是不能将老教材教学的标高直接“移植”到新教材教学之中,应使新教材的教学与对应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标高、难度、拓展宽度等都应与老教材有些区别,不要随意将教材内容泛化和提高教学要求,而应在实现教学预期的追求中,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关注教材的处理方法。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生活化、情景化、问题化、探究性等是其主要特点。因此,教师处理教材时,应抓住上述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提炼、加工和组织,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上学期,我在夷陵区东湖高中参加了宜昌市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后)说课比赛活动,听取了全市30多位教师的说课,感触颇深,老师们有的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如长阳一中的一位教师将序言改为讲故事形式、以“孙悟空闹天宫”为主线将化学知识融入其中,趣味盎然;有的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如宜昌市十六中的一位教师在讲“蒸馏”知识时,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蒸馏现象,有学生使用罩有塑料胶纸的脸盆盛热水,观察感知蒸馏原理;有的突出学科特点对化学实验进行了新的设计,还有一些教师设计了一些新颖、别出心裁的补充实验,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是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典范,值得学习。

教材的处理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只有把握住教材处理的依据,才能探求到教材处理的有效化方法与策略,并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三、关注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如教师编制的试卷、知识归纳总结、课件等,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传递教学内容的形式和形态,作用有两点,一是表述组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养成行为方式,获得认知感悟,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接受教学内容;二是促进其它事物之间的反应,即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教学载体本身于教学过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身的性质、特点是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下面结合我校情况及自己的体会谈三点:

①关注学案的编写。我校的学案编写机制已实行了几年了,有一些成绩,但有很多问题更值得思考,一是学案编写的质量,如针对性、实用性、量的概念的把握等,都值得反思,我个人以为学案是个好东西,但学生使用的实际效果却远不尽人意,其中的差距在哪里呢?应是多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重点,我觉得应踏实、有效地做好这一点。

②关注练习的质量。学案是与课堂教学更主要是与新授课教学相适应的,而练习更是常见的教学载体形式,学生对练习的反应,教师是知道的,但常常不尽如人意,一是源于一种思维习惯,更多的是采用“拿来主义”,二是源于教学资源的不够发达,使得练习的量有足够的保证,甚至“过量”,而在质上却不敢打“包票”,新课程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时间紧,如果练习的质量环节保证不好,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成为“绊脚石”。

③关注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有赖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去贯彻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材料,并且大容量地向学生多传输一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除以上几点内容外,还有一些值得,需要关注的要素,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