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对此,湖北省贫困山区县——南漳县创新举措,大胆改革,以“三破三立”统筹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该县教育均衡发展。
一、打破教师长期固守一校的局面,建立全县教师资源互动机制
近几年正值高中和初中学生就读的高峰期,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出现了高中教师不足从初中抽调、初中教师不足从小学抽调的趋势,导致小学教师只出不进,严重缺编,结构失调。再加之很多农村教师形成了长期固守一校的思维定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一度失去朝气和活力。对此,南漳县打破长期不变的教师使用规则,统筹调配全县中小学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男女教师结构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均衡、合理配置。
一是实行资教、支教帮扶。全县先后吸纳159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派130名城区学校青年教师,全部按需要补充到山区教学一线。资教、支教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娴熟的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从今年开始,该县进一步加大资教、支教帮扶力度,每年争取100名省派资教生、选派60名城区学校青年教师援助山区教育。
二是实行中小学师资上下联动。全县23所初中与126所小学分片、对口实行教师互动交流。初中每学期选派年轻教师下乡任教,协助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引领学校迅速提升,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小学教师工作的繁琐和艰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小学选派教师到初中任教,让他们感受初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初中的新课改经验,培训结束后回到原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实行平级互动交流。全县小学和初中的对应年级、对应学科的教师分片、对口实行每月一次轮岗,互动交流,激发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教师之间相互激励、提高,学校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开展。该县九集镇率先进行试点改革。自去秋以来,该镇29所中小学(含教学点)、109人次参与了互动交流,大大增强了中小学的朝气和活力,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打破“教”、“研”两块板的局面,建立中小学学科教研共同体
由于山区小学生源少,班额小,大多数山区小学只有一个班,有的一所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名教师任教,农村学校学科教研举步维艰。对此,该县破除原有的思维框架,探索实施中小学学科教研一体化。
一是成立中小学一体化学科教研组。全县各镇区把中小学对应学科教师组成镇级教研组,由初中学科教研组组长具体负责相应学科教研工作的部署、策划和开展。县教研室和各镇区中心学校教研员负责协调、检查、督办。有效解决小学教研力量薄弱,各校各自为阵,教学研讨活动敷衍应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是实行薄弱学科教师一体化管理。农村中小学除了语文、数学教师充足外,其他学科教学大多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对此,该县各镇区把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薄弱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这些薄弱学科教师的聘用、培训和考核工作,一律划归对应的初中教研组承担。教学研讨活动由初中教研组统筹安排,常规检查和年终考核由初中教研组一并落实,检查和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心学校和教育局予以通报,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表模挂钩。
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师资素质低,教学质量差的现状,该县首先以薄弱的英语学科教研为试点进行了探索实践,实施从小学到初中紧密衔接、相互依存的英语教研改革。工作最富有成效的巡检镇,23名英语教师分片建立了2个镇级教研组,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从去秋开始,针对小学英语教师发音不准,空中英语课堂资源运用不熟练,课堂组织能力差等问题,举办专题研讨活动4次,开展听评课、说课、常规检查、集体备课等活动11次,小学英语教学实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名列山区镇第一。
三、打破教学各自为阵的局面,建立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南漳县是省级贫困山区县,地广人稀,学校分布不均,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先进教学手段推广运用动力不足,艺术教育存在“赶鸭子上架”的现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此,南漳县对症下药,有效整合教师资源,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整合远程教育师资。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室,所有初中和交通便利的中心小学实现了与县级教育网站的连接,由于年龄大的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之很多小学只有一两台电脑,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运用力度小。对此,全县抽调远程教育技术骨干组成讲师团,分片大力开展集中培训和考核活动,大范围地提高教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东巩镇每月组织小学教师到初中计算机教室进行集中培训,分批次、手把手地传授计算机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和存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课件制作等实用技能,教师教学观念大幅转变,竞相上多媒体教学课,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天天爆满。
二是搭建网络平台。全县中小学疏通信息渠道,联入教育网,开通局域网,实现“天网(卫星传输)”、“地网(互联网)”、“内网(校园网与教育网ftp)”三网合一。教师广泛参与网上查阅资料、电子备课,网上选择、交流、传递信息,营造比、学、赶、帮的浓厚教学氛围,实现校际间同年级同学科同步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业务素质全面提升。一年来,在全国、省、市教师“五优”(即优质课、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优秀论文)作品大赛评选活动中,该县教师参赛作品获奖达1020件次。获奖作品各项指标均位居襄樊市前列。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赛热情高涨,获奖作品大幅增加。
三是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全县抽调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优秀师资,分片组建艺术教育讲师团,定期对口到各校进行艺术课教学展示,组织策划开展各项校际间联谊活动,实现师资、培训、活动举办的统筹管理,最大限度地张显艺术教育魅力,推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大发展、大跨越。在南漳县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上,李庙、长坪等山区乡镇的艺术教育讲师团奔波、忙碌于各校,充分挖掘每个山里娃的艺术潜质,精心编排了腰鼓、花棍、相声、小品、快板等极具地方浓郁特色的节目,节目编排新颖活跃,设计独具匠心,风格迥异,看点广泛。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5场演出,113个节目,近千名师生登台,全面地展示出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成果。
“三破三立”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资源统筹调配,形成了一种常规制度,以每一个镇区教育发展的局部均衡推动着全县教育发展的整体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