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未来的网络体系将是纵横交错、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丰富便捷、安全可靠的多层次网络结构。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传统的学校基础上,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为基础、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学校环境,从办公、学校资源管理到教学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实现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学校由传统手段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烟台信息工程学校,以电子信息技术和外国语教学为主要特色,专业师资力量较强,设施设备先进,网络建设位居烟台市各职业学校之首,拥有建设数字化学校的人才优势与基础优势,我们详细论证,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学校的发展构想,并组成专门班子,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创建方案并付储实施,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新增“育港”教学系统, 、校长评估系统、网络存贮器、邮件服务器、三层交换机、办公用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使数字化学校硬件建设既满足实用, 又保持继续更新和升级发展的后劲。
一、科学设置框架,健全网络功能 框架结构的合理性与功能的适应性是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关键,实践中,我们主要构建了三大系统。
一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将学校各部门、各专业、各领域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目前拥有学校基本信息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管理、教师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辅助教学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学分制管理、选修课管理等17个信息管理模块,各类信息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为学校管理、行政办公、校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例如在学校基本信息管理中,有学校简介、学校日历、学校大事记、通知等,在教学管理中,有每学期教师任课情况、考试题库、学生成绩统计、试题分析、教学评估等。在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运用,学校不断更新和充实了大量的信息,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资料库,实现了学校管理网络化和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是育港教学系统。在“育港”系统中,我们构建了课件、媒体、教学观摩、我的电脑、网上冲浪、u盘功能等6个模块。如课件模块,我们将所有教师的优秀课件全部存贮到服务器上,在系统的各个终端都可随时点播使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我的电脑模块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鼠标、键盘实现远程访问,直接登录服务器,实现现场电脑功能;教学观摩模块可实现现场转播功能,在每一个教室都可以直接观看另一个教室的授课情况,对教师的听课、评课可以不到现场,不影响教师的情绪,同时对学生的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三是图书管理系统。为了让师生能够更充分地享受信息资源,我们建设了图书信息中心和电子图书馆,实现了文献检索、资料服务、信息咨询和发布的网络化,初步具备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师生阅读和资料需求,达到了快捷、顺畅的目的,有利的支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建设信息文化,增强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数字化学校里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关键时期,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将对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抓好常规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有文化的同时,特别重视以人文文化为主的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馆、一报、两刊、两站、三台” 的载体功能来教育学生提高品位,提高鉴赏力和辨别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去学习知识,既要成人, 还要成才并发展特长,成为品行端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技能的合格的现代人。
“一馆”即电子图书馆。已完成内部网上联通,除设立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以外,经授权,全校师生均可在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阅读文章和查找资料, 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育人成才, 创建文化环境提供了载体, 丰富了内容。
“一报”即校报。它是面向学生的综合性报纸,同时出版印刷版和网络版,配合学校开展的“传承百年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活动,设有校园风采、时事博览、学海揽胜、诗文撷英等四个专栏,既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始终不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可谓是文题众多,内容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 “两刊”即《烟信风采》校刊和学校地域文化教育读本《古邑春秋》期刊。校刊是季刊,设有上情下达、德育之窗、管理方略、专业点评、教学研究、it前沿、招生就业、创新园地、师生风采、文坛百花等10个栏目。系列地域文化读本《古邑春秋》期刊分为历史人物篇、学校历史篇、革命英烈篇、人文地理篇等,主要是对莱州的地域、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等历史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校本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两刊”也同时出版印刷版和设有网络版,并开展网上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两站”即校园网站和中国小康网站。校园网站主要有校园新闻、本站热点、招生培训、心理健康、校园调查、烟信视频、名师点播、疑难解答、音像中心等栏目,与宽带网相连接,学生和社会都可以登录学校主页,扩大了学校的影响;许多班级还建设了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展示自己的风采。 中国小康网站是我校注册国际域名的网站,由我校的山东省烟信信息工程研究院与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农业局农业信息中心联合组建的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专门网站,申请了“搜狐”高速大容量的网站空间,为我市农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小康网”把星火科技信息服务与农业技术服务、农用物资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相结合,设有农业新闻、科技动态、名优特产、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实用技术、招商引资、企业推荐等栏目,农民可在各镇街的“莱州市星火科技兴农信息中心分站”和各自的服务器上“小康网”,奔致富路。当前, 我们正在开发研究“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可以更好的利用在农村电话基本普及的条件,为服务“三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台”即校园电视台和在莱州电视台的“烟信苑” 栏目,我们称为市级校台, 还有校办的广播台。学校拥有覆盖全校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设施先进的数字化演播室,配有数字摄像机、编辑机等,可直接进行节目的制作和实况转播。学校电视台由学生主持,设立有新闻中心, 宣传部等机构, 文稿由学校统一把关,设有时事新闻、专题讲座、科技讯息、教研动态、技能展示、实习就业、师生新风、实话实播、德育天地、一周新闻回放等栏目,特别是技能展示节目,使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在全校同学中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在市电视台的“烟信苑”栏目,是学校对外的窗口, 在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同时,还设有名师风采、科普知识、信息技术、文化专栏等栏目,有专业老师讲授相关知识并发布现代技术常识和讯息,为扩大学校影响, 普及科技知识和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收到了明确的效果。
校办广播台,由学生负责定时播音, 在校园教室及宿舍全履盖式的设有广播线路和终端,适时播放新闻, 重要动态,早读时播送外语配合学生学习, 在课间或早晚时播放音乐,让师生在悠扬和谐的音乐环境里活动学习, 陶冶了情操,优化了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数字化学校建设水平,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 提高和增强教学设施的装备水平, 提高和拓展校企联合渠道,扩大实习规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