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绿树掩映的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楼正面墙上“树黄冈优质教育品牌,建全国一流科研名院”的金字标语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很多人把黄冈教育喻为“神话”,那么,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这出“神话”中又演绎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线视导
王泽芳是黄冈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她总会抢时间把家务事彻底做一遍。因为从第二周开始,她就要带领各县(市、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一起,分组到各初中学校去进行“视导”。每次下去,一般是周一出发,周五返回,这样的工作频率要持续四到五周。今年55岁的王泽芳,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坚持了10年。
麻城市木子店中学、张家畈中学、英山县三门河中学都在大山深处,很少有外人光顾。当王泽芳带着教研员到达这些学校时,校长和老师们一时间还很不适应。但当她们分头走进教室和办公室,认认真真地听课、评课、说课、示范上课并组织教学座谈会时,整个校园顿时活跃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现场指导了!”这是校长和老师们对王泽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教研员带来的全新信息、学科动态和关于新课程的理念、方法等,往往使他们茅塞顿开。
事实上,深入到学校视导是教研员最重要也最平常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深入到师生和课堂中,才能及时了解现在的学校正发生着什么,正需要什么。教研员新的教科研思路或困惑,也只有拿到课堂上去才能论证和验证。我们所有的教科研活动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闭门造车的教研活动没有意义。”王泽芳说。
黄冈市教研员的视导,概括起来有四种方式:订单式——直奔着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诊断式——帮助学校分析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对症开“药方”;督导式——带点行政色彩,主要对学校业务方面是否达标进行督导与检查;研讨式——就某一课题进行提高性的交流和探讨,把各校先进的经验和模式进行整合并传播,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这其中包括带着名师送教下乡这项黄冈市最早发起的教学活动,黄冈市的各级名师都有送教下乡的责任和任务。
“教研员是我们最欢迎的人!”每当王泽芳和教研员们离开学校时,校长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下一次的邀请预约。当然,任何一个单科的教研员都不可能每年把所有的初中学校全跑一遍,但是黄冈市教科院各学科各学段的教研员分校视导,这样基本上能保证全市2700所学校都有教研员视导的足迹和身影。为了促进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黄冈市教科院要求视导活动必须以课题实验学校为主,以基础薄弱学校和边远贫困学校为主。
一个课题改变一所学校
武穴市石佛寺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距市区10公里,现有19个教学班,1478名学生。在2002年以前,像周边所有的乡镇初中一样,这所学校名不见经传。
一切变化缘于这年冬天,学校接受了黄冈市教科院指定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加强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与他们同时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还有另外两所乡镇初中。
在这之前,学校还没正式承办过课题,也基本上没搞过教科研活动。黄冈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从课题立项开始,手把手地指导如何展开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课题报告。武穴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则每月下来一次,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课题的进度与走向,直至该课题顺利结题。
“这个过程对我们学校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简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该校校长沈武超如是说。据他介绍,教研员每次来不只是指导课题,还指导备课、制作课件、说课、评课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成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大有提高,很多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其实课题实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承接课题的第一年,学校当年的教学成绩略有滑坡,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学校是在“瞎折腾”。但是短短一年过去,课题效应很快显现。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迸发出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智慧,整体教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都有了质的飞跃。师生普遍反映,现在“老师教得轻松多了,学生学得也愉快多了”,整体教学成绩直线上升,学校一跃成为全市的先进学校。“我想这就是教科研最大的魅力和好处!”沈校长言谈中充满骄傲。
据了解,像石佛寺中学一样,现在黄冈市的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教科室这个职能科室。石佛寺中学每学期为此大概要支出科研经费1.5万元左右,而在这之前,学校基本没有这项支出。教科室主要负责校本教研,专门选择一些能切合学校实际的教科研课题,要求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学期集中研究解决一个问题。现在石佛寺中学四分之三的教师都参与了各种课题的研究。
据统计,黄冈市目前正在运行的市级重点课题有12个,一般课题38个,上报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有52个。由于许多课题都是在多所学校同时展开的,因此全市的学校现在基本上都有课题研究任务。
不过沈校长现在又有了新的烦恼。在2002年课题中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被抽调到市里学校去了,他担心下一批骨干又会成为选拔抽调的对象。“这样的话,学校无异于成为市一级学校人才培养的基地了。不过,有了教学科研这把金刚钻,我还是有信心为学校培养更多骨干教师,留住人才的。”
撩起教科研的神秘面纱发起教科研普及运动
在黄冈市教科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全市培养百名左右的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培养千名左右的科研型校长和中、高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培养近万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这个目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撩起教科研的神秘面纱,使之成为一项人人都能参与并掌握的普及运动。
为了激励和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提高,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优质课大赛中,教科院改变传统的评课规则,先是选拔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上台公开评课,从前年开始又进一步向一线普通教师倾斜,选拔部分优秀教师来评课,最后由教研员来总结评课,并评价评课人的发言。这种“火线”训练迫使教师们不敢懈怠,他们开始主动去关注新课程评价标准,并将这种标准自觉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自觉带回到学科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中。
浠水望城实中的严小玲、黄梅县青梅中学的方建兵等老师就是在这场普及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闪亮代表。现在,严小玲已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学校年级备课组长,方建兵也成长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不少校长感慨地说:“教科院是在按照培养教研员的标准培养教师。”
教科院也的确试图让每名教师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为了壮大网络,充分发挥教科研辐射作用,教科院每学科每学段都从一线教师队伍中聘请了一名兼职教研员,同时不断调整充实各学科专业委员会会员队伍,让这部分人成为科研“火种”,带动身边教师共同提升。教科院还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由全市几百名科研骨干参加的科研骨干培训会,邀请省内知名的教育科研专家前来讲课,反响非常大。许多教师为自己能成为科研骨干而自豪,也有更多的老师正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
与一些地区教科院不同的是,黄冈教科院还承担着全市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这是教育局对教科院的业务权威充分信任的结果。在连续三年暑期新教材培训活动中,许多专家都主动申请到黄冈来讲学。正如重庆教科院的龚奇柱教授所讲的:“黄冈市的暑期教师培训是我所见过的组织得最好、效果最佳的培训活动。看到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我们不拿出高水平的报告,自己都觉得内心愧疚。”
正是通过这样大面积的教科研普及运动,黄冈教科院让看似艰涩的教科研活动走下圣坛,深入人心。
教研要站在前沿,贴近前线
黄冈的教研员有“六个一”的职业要求,就是要求他们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负责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撰写一篇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视导报告,讲一堂示范课,办一个教改联系点。这“六个一”的落实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黄冈市教科院董德松院长说,这样刚性的要求是为了让教研员始终能站在教育理论的最前沿,始终能够站在教育实践的最前线,与时俱进。
早在1997年,黄冈市教科院就引进了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自学辅导课题实验与研究》,并开始在实验学校使用配套教材。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流程,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授15分钟,其他时间都交给学生,倡导一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教科院分析认为,自主学习必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流导向,早普及早推广,学生必将早受益。课题1997年先在武穴市进行实验探索,2000年秋季再向7个县、市全面推广铺开。当时有100多个教学班,1万多名师生参与到这个实验中来,同时非实验学校也通过多次的观摩学习参悟了课题的精神。到2003年课题结题时,正是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精神大力提倡之时,而其时,黄冈市的师生自主学习模式早已深入课堂6年。
无独有偶,2004年,在黄冈全市8个县(市)、27所学校同步进行的“语文综合阅读课题实验研究”,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拓展阅读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全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和交流活动,非实验学校也主动参与,影响深远。课题的创始人、湖北省教研室高中组史绍典主任多次见证了课题的进度,他兴奋地说:“黄冈市这个课题的实验已经超越了课题提出者的思想。”湖北省教研室迅速将黄冈的经验推广到其他课题实验城市。这个课题对阅读学习的实验正好吻合了当今语文学习的新要求,黄冈的学生又比同龄人先行了一步。
罗田县古庙河中学学校很破旧,至今也没有多媒体设施,但是在多次观摩学习后,他们也开始了自己因地制宜的教学创新尝试。在一节《走进广州亚运》的课程中,教学者设计了模仿市长致辞、英文同步翻译、设计会徽并进行设计创意解说等环节,令前去听课的教研员大为振奋,回来后还特别给这所学校申请嘉奖。“老师们都在自觉创新推广课题成果,这才真正达到了课题实验的意义。”王泽芳说。
黄州区宝塔中学距黄冈市教科院不远,他们非常善于利用这“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经常邀请教科院的教研员去学校指导业务。“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太激烈了,如果不利用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肯定就要落后挨打。科学有序的教科研活动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如果没有这些年的教科研活动,我们学校是不可能跻身强校行列的!”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张国恩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把黄冈教育形容成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那么黄冈教科研就是这辆高速快车的轨道。因为它如此贴近大地,因为它如此紧跟时代,这辆快车才能行驶得如此平稳、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