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做为校长,我没有做好,但我始终以此为目标。
我们学校现在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创新才能打破因循守旧,才能焕发活力。结合一周的工作,谈一谈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
第一,教学工作需要创新。周四全校理科老师听了两堂数学公开课。初一年级田艳明老师的课重点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变具体,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容量都有积极作用。高二年级曹艳侠老师的课更多体现了方法的创新。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课堂展示。在这节成功的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展示的不仅是解题过程、思维方法、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展示的是信心。看到学生在成功展示之后,迎接她的是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掌声,透过那些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知道他们对待数学的学习会有了怎样的动力。第二,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一个题目解完之后,问一问他们,有什么感悟和收获。这不正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吗?第三,上课之初先总结上节课当堂检测的成绩,对成绩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个过既能强化检测,又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第四,引入高考题,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有效办法。第五,学习小组建设比较成功,有积分,有竞争,能对整体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的一堂课,老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导演着学生的思考和展示。在这堂课上没有老师的口若悬河,没有老师一板板的板书,有的是学生的投入,有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我相信,听了这节课,没有人会怀疑教学效果,而学生也会对下节课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
我们提出“221”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创新,而实质上,这只是我们更加贴近教学规律而已。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叙述;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思考。早在1919年陶行知写出《教学合一》一文,批判教学分离,重教太过的现象,阐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因此要教学合一”。1922年,陶行知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听过的就忘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
前两周,我们分文理科推出四节观摩课,每节课都有可取之处。高二杨艳伟老师的课,是在英语班上的,看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良好的表现,听课人都以为是希望班的学生。这说明,学生需要这样生动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就是教育规律。
在公开课后的评课活动中,我在一备课组提出了两个问题:这样的课大家还会怀疑学生学不会吗?我们能不能坚持下去,让这样的课成为“常态”?
第二,教育的方式需要创新。有人说,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要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几件事。本学期,我校从高二年级开始举行了主题班会公开课,尽管有些班会课娱乐的成份偏多一些,尽管有些学生为此耽误了一些学习时间,但是从主流看,这项活动是成功的。上一周我听了五节班会课,我这里要说的不仅是这五节课,自这项活动开始以来,在那个场合,我多次被感动。这里我想重复我在班会总结时说过的两句话:“现在的学生没有你们不懂的道理,也没有你们做不成的事情”;“通过这个班会给了我一个信心,那就是我们的英语班完全会成为最好的班级,英语班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天天进步”。到班会的现场,听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决心,听同学们响亮的誓言,让我们看到了自我教育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说教,最简单的教育方式是说教,学生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是说教,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是说教。三十几个班的班会,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是可以教化的,他们当中蕴藏中无限的活力,就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听完班会,有一位校领导对我说:如果学生每天都这么听话,这么懂道理多好呀!我说:一次班会不会解决长远的问题,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周,哪怕是每两周就有一次这样的教育,让他们天天懂事的目标就能实现。
面对当今中学生,教育方式必须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爱。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说:“爱是教育是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没有爱与尊重这个内核和基础,教育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沙聚之塔。”只有爱和尊重才能实现“让每一个成员都亲如家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朝气蓬勃”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