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先于“怎么教”
时间:2014/10/18
按照课程理念,通常生物教学课堂中,我们会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甚至引导学生去探索证明科学理论,以便于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时间呢?引导5分钟,学生思考5分钟,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人2分钟三个同学就是6分钟……而课堂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新课程改革后的内容不是少了,简单了,而是更多了,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上,课程内容就无法完成。
这是我们一线的生物教师都提出过的矛盾问题,笔者多年上课、听评课也发现很多这样的两难情形,仔细琢磨发现,这其实是我们过分强调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改命题。导致我们一备课,优先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手段,一堂课方法手段让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教学实效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固然极其重要,但就教学而言,课程目标是第一位的,目标制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决定教学方式策略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不够,单纯的着力于变革教学方式策略,导致课堂华而不实。固新课程的改革中,“教什么”(教学内容)必然先于“怎么教”。
下面笔者就‘特异性免疫’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立的曲折经过,谈谈如何确立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课程指导意见中这样要求:1、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2、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3、简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4、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过去我上这节课,从非特异性免疫匆匆导入引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就急着介绍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紧接着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来源与比较,最后详细的讲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总觉得似乎每一块内容都是重点,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却还是没有交代清楚未完成教学,甚至于有种课堂被割裂的感觉。这样尝试了几次未果。
每每课后反思,我终于发现总结出了问题所在。我把教材中的概念、理论、事实等一项不少的教下来,忠实的传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讲授,尽可能的做到滴水不漏,虽然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囿于时间与内容的限制,师生互动似乎变成了我提问——个别学生回答——我纠正,好像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又或者变成了我酣畅淋漓的表演与讲解,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在课堂上学生实际扮演着配合我完成教案的角色。我把教学内容简单的、模糊的变成了“教教材”,在“教什么”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又盲目的“用教材教”去实现“怎么教”,这真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有学者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备课之前先要明确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思考,我改变了原有的备课模式,从下面三个方面对该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
一、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意义所在,课本内容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能客观的看待课本内容,首先必须吃透教材。
仔细研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发现这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构建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特点来铺设的,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辨别抗原与抗体、这不就是为得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而呈现出来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吗。?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这则恰恰是为了阐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铺垫的。
于是教学设计中我以当时肆虐全球的学生也经历过的“甲流”开始,直接进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教学,并以该热点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教材内容”是为有效传递、实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和非文字材料包括文本材料(如教科书),是指用什么资源如何去呈现课程内容,宗旨是使教师能更方便地“教”,学生更方便的“学”。因此,备课时,应首要钻研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二、分析教学对象
由于细胞分化的内容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深入了解掌握,所以我没有将T细胞与B细胞的来源和作用放在课堂上讲解学习,而是设计作业将该知识点的学习变成课后的任务,这样做即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知道了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有很多的淋巴细胞和初步的淋巴的作用,所以我直接提出问题,“人体刚刚出生时,淋巴器官中就储存了很多淋巴细胞,每种淋巴细胞的表面都有特定的抗原受体,在不知道何种抗原入侵的情况下,是否每种淋巴细胞都会有效应呢?”,“甲流的入侵会引起淋巴细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推理后能够说出“机体要先找到能够识别甲流病毒的淋巴细胞,该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分化等发挥效应”从而建立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框架性认识,并体会特异性免疫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然后直接进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后,教师提问,“特异性免疫的最大特点是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取决于什么结构呢?”然后引导学生解析抗原与淋巴细胞的关系延伸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价值。学生已经生成的前概念,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以便于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三、分析课程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知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方面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点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特异性过程学习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接种甲流疫苗后能够预防甲流?”学生回答后追问“记忆细胞能存活很多年,但接种甲流疫苗后只能保护我们一年,为什么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免疫调节机制是与各种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
课程结束后,给出问题:资料“一名园林工人被蛇咬伤,工作人员带上被打死的毒蛇把病人送往医院,因及时辨明蛇毒,用相应抗蛇毒血清治疗,受伤工人脱险;陕西女孩被毒蛇咬伤后生命处于危险中,蛇咬伤女孩后跑掉,因不知什么蛇咬伤女孩,急寻含抗多种蛇毒的多价抗蛇毒血清。”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哪些生物学事实?”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并培养学生没课后自省的能力。
学生要完成的课程目标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生物学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十分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性,不同阶段有阶段目标,完成每个阶段目标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生物学的整体目标,不要在一节课里追求一步到位,理应分段处理,螺旋上升。
能不能把一节课的内容在40分钟内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把握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学科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然而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难度加大。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紧扣课程目标、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细细钻研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排序以确立真正的教学内容,实施新课程目标的全方位贯彻。我希望我们教学时牢记“教什么”先于“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