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提高自身修养,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2014/10/20

摘要:目前中学教育发展趋势,仍然是重视主课教学,而忽视所谓的副课。历史科目也不例外,并没有给于应有的地位。那么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仅有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谈谈个人的看法,欠妥之处,不吝赐教。

关键词: 历史   兴趣  中学生

一、教师加强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技巧

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精彩,教师是关键。所以优秀的历史老师不仅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关键是如何提高教学技巧,改善教学方法。历史课有些枯燥无味,加之又是副课,不受重视,学生自然不会感兴趣。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会,努力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浅谈几点体会。

课堂语言尤为重要。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和其他教学媒体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这其中需要注意许多技巧。首先要保持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起伏适当。其次语言应幽默,而不是纯粹的僵硬、空泛无力。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听课的乐趣,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老师语言的魅力,从而为学习历史增添了兴趣。当然如有条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方言,形成独特的语言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但要注意不能满堂串,这样只是为了纯粹的搞笑,过分吸引学生,导致课堂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这是学生热爱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本人的魅力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某位老师的字非常漂亮,每次板书就是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这也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的才华如云中白鹤,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敬佩感、感召力、吸引力,使学生自觉不知觉地模仿教师,向教师看齐,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教师渊博的学问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一个具有较强文化素养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伟大,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除了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之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了解,因为现在要真正教好每一门课都要综合许多学科的知识,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网多,知识面广,如果他发现教师的知识面都不如他,会引起他的轻视和鄙夷。历史教师应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必须勇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主动向他人甚至是学生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用自身的学历吸引学生。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求知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关于导入,许多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巧妙设计,精心准备,力争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取“联系法”,例如在讲《科举制度的建立》时,其中有“连中三元”的内容,老师可以根据某些地区的风俗:客人做客,主人一般煮三个鸡蛋,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设问。从而阐述这一风俗的来源。而讲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利用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比如利比亚战争,来说明美国从成立不到三百年,到现在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导入时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如结合历史地图、图片等。讲世界历史上册第8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和对叛徒行为的鞭挞,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转入新课。

教师也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忙地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进入新课。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时,可以用“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报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也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或者包青天的电视剧。故事导入时,应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注重导入对于课堂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点。导入的方法形式各异,目的都是为了使历史教学由抽象到具体,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选择导入方式,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秘。

三、借助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显得非常疲劳,而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在教学条件改善的今天,历史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我常常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象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

四、开展相关活动,激活课堂气氛

新课标要求要求我们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穿插一些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

课堂辩论。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史为鉴,以史明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就某一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某一历史史实、观点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供历史背景,鼓励学生进行历史问题探究,通过争辩、探究,提高对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历史思维 能力的培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根据教材的要求,“如何评价澶渊之盟”,一方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另一方则认为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小规模的辩论赛,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成立甲方、乙方,就“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的利弊”展开辩论。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对辩论要组织得当,调度有方并在最后作一个总结。通过辩论活动,有利于深刻掌握、理解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运用,也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切实体验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乐趣。

学生讲故事。历史故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初中一、二年级,故事对同学们的诱惑力很大,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机会,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讲述相关故事情节。还是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该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的历史人物既复杂又耳熟能详,历史故事或多或少都听过。如岳飞的“岳母刺字”、十二道金牌,杨家将的满门忠烈、英勇抗辽的故事,包青天中“狸猫换太子”的传说……讲故事增强了历史课的吸引力,改变了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拓展了课本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和基本任务,也是历史教师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开拓思路,大胆探索,为摸索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