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谐校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时代校园生活。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认为,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强调人的价值和潜能,满足个体的社会需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工作效果最优化。近年来,我校积极研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以至社会和谐发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构建公平有序的校园秩序
和谐校园首先是个法制的校园,在法制的框架内实施有序的校园管理。在实施以法治校的同时,注重以德治校,以情治校。在强调从严管理,实现量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兼顾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各项工作制度化,有序化。
1、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升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
领导班子能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勤奋务实。从去年下期以来,校长庄重提出了“以我为榜样”的口号,要求行政班子做到“四个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敢于坚持原则,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听取部门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要敢于正视自己,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要廉洁奉公,杜绝贪污腐败行为)、“三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不同意见,正确对待班子变动)和“四个一”(学校领导人人抓好一条线,蹲好一个级,管好一个教研组,上好一门课)。班子成员交心通气,求同存异,共同维护学校形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
教师队伍敬业爱岗、善于钻研、业务精良。要求广大教职工外树形象,内练真功,“勤教真研,敬业爱生”,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四讲”(讲团结、讲协作、讲友爱、讲宽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身立教,从严施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日常服饰、言谈、习惯等小事上做好表率,以良好的形象教育榜样学生。
为了让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加具体、落实,根基更为牢固,学校专门制订了教职工坐班制度、请假制度、值日制度和教师候课制度等,用制度管人。要求班主任和行政人员每天早上7:30时以前准时上班,行政分级挂点、包干负责。每周召开一次级班主任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校班主任会议。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形成制度,有效地促使了学校工作和谐运转。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学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到:
抓常规,促落实。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每期一至二次教学常规检查,评出若干优秀教案给予表彰;要求提前到教室外等候上课,以保证45分钟的质量;每期开展“示范课”、“亮相课”、“优质课”的评比活动等。去年县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中,我校得到了县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抓改革,促创新。为了加大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学校对听课和评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每周每个科组各用两节课的单位时间,供本科组老师进行听课、评课,保证时间、地点、人员的“三落实”,对凡未听课、评课的老师除经济制裁外,还在例会上公布,用强有力的制度,促使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通过严格管理,教师听课评课十分热烈踊跃,教学教研之风日渐浓厚。
抓发展,促提高。几年来,我们作为县城的一间规模较小的完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狭逢中求生存,求发展,靠的就是“实干”两字,学生人数从不足千人到近两千人。高考从零的突破到2005年的16个本科,31个省A线,特别是地理、历史和物理学科挤身全县前10名。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
二、以情感人、德育导行,营造宽松温馨的校园气氛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以制度管人,一方面以情感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订了<<城镇中学学生操行评分办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分。每周公布,期中小结,期末总结,对操行评定不及格的学生责令其写出遵规守纪的保证书,建档存案。通过学习校规校纪和聘请派出所领导上法制课,以及每周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情感教育,努力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拓宽教育渠道,汇集教育力量,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2、创造安全、健康的育人环境。树立“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警示教育,削除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每期与班主任签订<<班级安全责任合同书>>,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进行一分钟安全警示,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同时要求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实行任期轮换制度,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管台,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热情地对待自然和社会,建立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活跃第二课堂,整合和谐教育资源。如:创办<<晨钟>>文学社;举办节日文体比赛活动;成功组建学生“竹马舞艺术团”,代表县参加市“旅游山歌节”演出,并获得金奖;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等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人为本,民主平等,打造和谐协调的校园环境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和谐。学校把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自去年下期开始,学校团委发动全校师生乃至社会,设立贫困生自学基金,得到本校师生、校友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为30多位贫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校政务处主持召开了“你的困难对我说”主题班会,通过电视向全校师生转播,使学生深受教育。开展以此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得到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结集出版了优秀文集。
2、营造和睦相处、安定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各班教室张贴名人画像,在醒目的地方张贴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建有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走廊。学校倡议“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美化校园活动,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卫生原则,使校园环境优雅别致,学生身心得到陶冶净化。
3、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角色转换和师生间的平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要求班主任建立“学生成长登记卡”,提倡学生生日时彼此祝福、鼓励等。一种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形成。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的追求也显多元化的发展,和谐校园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