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

时间:2014/10/21

⒈总说“很好”,其实不好

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说“好”,或者说“很好”、“非常好”,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答得好说好,答得不好也说好,有时学生答错了也说好,这种好坏不分,对错不分,一味说好的做法,其实不好。

有的老师说好,说的敷衍虚假言不由衷,感觉很不舒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发言,是对的。但是,不管答得对不对,答得好不好,一律说好,曲意逢迎就不对了。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讽刺挖苦是对的,但是,是非还是有界限的,对错还是有标准的。即使是文史类的问答题,答案也是有对错之分的,至少是有好和不完满之分的。

也有的老师不这样,他们对学生的评价非常用心。最近我听的一节语文课,老师没说一个好字,但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老师问“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是从哪句诗化用而来,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从“落花人独立,微雨双飞燕”化用而来。老师说,这么偏的诗句都知道,非常不容易。当学生朗诵一首诗,朗诵得非常好时,老师说,具有播音员水平。这样的表扬具有“一句话,一辈子”的效果,也许就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学生一生的事业。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但表扬是有技巧的,是有艺术性的,只有把握恰当的分寸和时机,使用精准的话语,又表现得很不经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⒉“有利的情况产生于再等待一下的努力之中”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上来,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马上作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复杂的问题就不行了。复杂的问题不但要给学生思考时间,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很多老师沉不住气,学生刚有点儿思路,刚进入深度思考,就被叫起来回答。每到这时,每遇这种情况,我都很惋惜,如果老师再多给学生一点儿时间该多好,学生正在推理演绎,归纳整理,正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将到达“问题解决”的彼岸,可惜“揭锅”早了一点。

这些老师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吝啬,给自己的时间却非常慷慨非常充裕。说“我再讲5分钟”,结果讲了10分钟,说“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思考”,结果只给了1分钟时间。

就这1分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不断打岔。我主张,老师提出问题后,就不要再说话了。你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可以,但声音要尽量压低,你在教室里踱着步走来走去可以,但脚步声要特别小。给学生创造一点儿无干扰思考时间,要认识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发现,提出问题后,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后,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段的课堂上,会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从事实推论得出结论的论述增加,更有意思的是,本打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不用再讲了,学生自己解决了。

⒊新授课也可以先学后教

我在听课中发现,先学后教,在复习课上能够做到,在习题课上能做到,而在新授课上往往做不到。在新授课上实行“先学后教”老师们有顾虑。他们觉得,未学的内容就让学生看,学生看不懂;就是能看懂,也太费时间,教学计划完不成。

其实,未学的内容,先不讲,直接让学生看,学生能看懂一部分是不成问题的,即使是高中课程内容。具体能看懂多少,那不一样,有的学科多一些,有的学科少一些,同一学科,有的学生多一些,有的学生少一些。

即使看不懂,让学生碰碰钉子也有好处。因为从碰钉子中学到的东西往往特别扎实。“我认为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指望别人来‘点拨’,从而‘迅速豁然开朗’,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想靠吃补品而不是锻炼来获取健康是一个路子,而且是注定失败的路子。当然,有时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但这也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揣摩。此外,我觉得‘走弯路’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让学生自己钻研,开始会很慢,以后会很快,自学能力一旦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加速度。很多教师往往沉不住气,认为让学生先学,耽误时间,不如直接讲解直接告诉他更便捷更痛快。有很多家长也不理解,认为老师不讲,是在偷懒,会耽误学生。

让学生“先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先学”可以“以学定教”,通过“先学”,可以决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有针对性地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点。

⒋复习资料是教科书吗?

最近我听一节复习课,老师本来是让学生打开复习资料,竟说成了把课本打开。这绝不是口误,这已经习惯了。在老师和学生的潜意识里,复习资料就是课本了。进入高三总复习,老师给每个学生订一本复习资料,一上课就让学生把复习资料拿出来,按照复习资料照本宣科,早把课本抛在了脑后。

这类复习资料,都是大厚本子,字号很小,印刷质量很差,很多都是盗版书,书商为了增加书的厚度,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塞进了许多陈旧的多余的冗杂的不必要的素材和内容。

就在这节课上,老师讲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资料上竟给了七种方法。老师就从方法一一直讲到方法七,从方法四开始都是极不常见的方法,配备的例题也非常牵强,根本不适合相应的方法,但为了介绍方法,就必须“拉郎配”。

如何使用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教学大纲,它不具有教学任务的规定性。即使是教科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不具有教学任务的规定性,一种教科书只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一种版本。根据“课标”编写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所以,在教学中正确的做法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总复习教学中,更是“用复习资料教而不是教复习资料”,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指导下,使复习资料为我所用,而不被复习资料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