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语文环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体现环境育人的规律,在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优化的语文环境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纯净的语言环境,朴素而又有启发、示范性的室内外环境布置,优化的宣传阵地等。
一、更换校园布置环境
校园内、教室里涉及到语文的环境很多,但有一部分是不规范的,例如墙上、黑板上的一些宣传标语,没有按规范字书写,有一部分离小学生生活较远。有不少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视导才出的,长期是一副老面孔,学生早已对它失去兴趣,假如对它进行改造,每周或每两周出一期,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符合学生阅读特点的内容刊载,或者配合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开辟一引些新栏目:像“错别字病院”、“课外阅读辅导”、“方音辨正”、“语文学习顾问”等等,这肯定对语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因此,学校有必要从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出发,增加或调换一些墙报。
二、发动学生主动参与环境建设
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气息的校园是语文素质教育环境建设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在他的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当同学们走进自己布置的“静”字高悬、窗明几净、人人都在埋头苦读的图书馆时,就不得不收敛自己,而慢慢地融入这种环境。校园环境要具有审美化和知识化,要把语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如在草坪前立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的“青草茵茵,足下留情”“青草在微笑,请你绕一绕”的牌子,在卫生间里写上“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在食堂里写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会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语文感,学生漫步校园,无时不在接受着语文的潜在信息,具有水滴石穿的教育效应。
三、优化活动课的语文环境
当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语文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的同在。而语文本身也源于生活。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就会枯竭,语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如果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是固定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肯定收不到好效果。在新的教材改革方案中,语文教学分为三大块,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活动课是一项全新的课程,活动课的重要特点是“活”而“动”,创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语文学习氛围和环境,进行语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以形成兴趣,增长知识,培养个性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里增长语文才干。
四、形成优化语文环境的制度
良好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为了保证效果,就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予以保证和促进。例如轮流值班制度:成立若干个黑板报、墙报小组,轮流负责编辑出版;广播员轮流当,及时进行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