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对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二,是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智力成熟期,也是一个情绪容易动荡,和充满变数的时期,所以作为老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引导教育学生,顺利渡过高中,尤其是高二关键年。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头人,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渡过高二关键年的过程中,首先要塑造一个班级的班级精神,要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应该坚持以文化为本,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精神,是我在近两年的班级的建设上管理中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问题。
现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我们不仅从韩剧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普及,而且从世界各地争相修建了孔子学院,研究儒家文化,道家思想,深刻体会到西方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迪,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体会博大精深的圣贤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打造一个团结进取的班级,这是我期望的目的和追求的境界。
1.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的入世哲学能够激发人们自觉承担起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易经》中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长久以来激励着仁人志士同命运斗争、同困难斗争而百折不挠;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亘古以来就被人们称赞不已;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则深深地扎根在了国人的心里。所以,儒家文化对学生的人生激励作用是不可小窥的,它有利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从高一开始,我们班级一直坚持每周开展“两学两评”活动,两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不是枯燥地学习传统文化,而是以每周学习一所大学的校训和大学的文科专业介绍为切入点来介绍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浸润人生,因为每一所大学的校训几乎都来自传统的国学经典《论语》、《孟子》、《易经》、《礼记》等,比如上学期学习的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就出自《庄子》和《中庸》,通过每周学习一所大学的校训和文科专业介绍,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斗志和热情。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之道,做人之道,让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如今,我们的大学校训及专业简介已积累了厚厚的一本,对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投票,确定了十五班的班级精神:切向近思,厚德博学。
2.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品德修养很多,对我们学生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的有:诚信文化、孝悌文化和尊师文化等。“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者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为学莫重于尊师”这都是古圣先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的教室的黑板的一侧,就是专门介绍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与做人的经典警句的文化阵地,内容每周更换一次,以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我还抓住一些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品德。我们班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老师上课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发音出错,引起了学生就在下面偷偷地笑,但是有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学老师的错误的发音,这就有故意取笑之嫌,显得很不尊重,后来,我在班上专门讲了传统文化中的尊师之道,古人云: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君子隆师而亲友。这是荀子告诫我们要尊敬老师并善待朋友。师道立则善人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在此基础上我布置每个同学用一张白纸写下应如何尊师,如何与老师相处的话,然后将所有同学写的话收集起来,学习委员加以整理,最后在每天下午的励志宣言时间齐读齐诵,坚持了两周,这件事对学生的教育非常深。现将学生写的“尊师语录”摘录如下: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是我们最值得尊重的人之一。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是尊重老师的最基本体现。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师的批评教育,是对我们的关心,作为学生,做错了事一定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勇于改正。
(4)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老师让我们健康成长,是老师把我们培养成了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我们要学会知恩感恩,把老师父母般的关怀化作刻苦学习的动力。
(5)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礼貌地打招呼。
(6)勤学好问,虚心求教是和老师交往的第一步,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我们学习受益,还会增强和老师的交流,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7)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老师也不是完美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8)迷惘彷徨时,你是航标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遭受挫折时,你是避风港,抚慰我们心灵的创伤;失意颓废时,你是策马鞭,激发我们奋进的勇气;得意忘形时,你是清醒剂,驱除我们思想的迷障。我们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教导。
3.以传统文化指导同学交往,营造和谐同学关系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倡导人与人应当增进交往的,“子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营造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氛围。同时,对于人际交往,儒家的 “人无信不立”、“君子之交淡如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而取义”等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倡导的“上善若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思想都能够推动社会对诚信、仁义、互助等道德品质的追求,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班级管理上,我比较注重以传统文化,营造和谐同学关系。由于我们文科班女生多,女生天生的特点,使其感情细腻,敏感,往往同学间的一小点矛盾,就造成隔阂,甚至企图孤立对方,抬高自己。许多人还有这样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从别人身上找错误,在双方发生矛盾后自己通常是不会想自己是否有错,多半是觉得错都在于他人,等别人的道歉或妥协。其实,对于产生矛盾的双方来说,谁都有促成矛盾的条件。传统文化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是我经常用来教育学生和谐相处的话。我们班上有一名女生A,平时讲话和课堂发言时,有点嗲声嗲气,所以很多女生就对他看不惯,认为她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每次她一讲话,下面就嘘声一片,一天晚自习时,另一位性格很直爽的女生B给她写了一张纸条,对她矫揉的说话语气进行了批评,并说这让人感到很虚伪,A收到纸条后,非常生气,指着B就骂了一句,矛盾当即爆发,两人互不相让,互相指责,闹得很不愉快。我了解情况后,采取的办法是, 争吵过后,让双方心情平静下来,并让她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看清自己错在何处,找出自己的不是,最后互相谅解。事后我又在全班讲了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大意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讲完“六尺巷”的故事,我在黑板上写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并指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与人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后来,两个同学的矛盾化解了,班级气氛也更和谐了。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导向作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后我还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体会博大精深的圣贤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打造班级文化,塑造二(15)班“切向近思,厚德博学”的班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