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教育散发魅力
时间:2014/10/23
第一堂课,我拿着书本忐忑不安地迈步走上讲台,我没计划讲授新课,而是想通过跟学生聊天的方式尽快拉近师生的距离。自我介绍、谈语文学习方法、谈理想、与学生互动……下课的铃声不知不觉就响了。整节课秩序井然,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表现良好。悬吊着的心终于放下,回到办公室,我还得意地跟同事讲,“学生没你们想得那么差,你们言过其实了。”一个年长的同事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他们是试探你的脾气呢,你还是严厉些吧。”
果不其然,几天的风平浪静后,他们摸透了我的脾气,开始蠢蠢欲动了,课堂上有的学生目光呆滞,有的玩手机,有的看漫画,有的聊天……恶习一一暴露。传授知识退居次位,我整日疲于整顿纪律。
一次,上课的铃声响了好久,我早已站在教室门口,可班里还是乱哄哄的,好久才各就各位,不过座位已是乾坤大挪移,谁想坐哪就坐哪,我怒斥他们坐回原位,其中一个男生肆无忌惮地跳上凳子,踩着桌子换回原座,并且还挑衅似地露出得意的笑。本来已不平静的心此刻更为激愤,一顿呵斥教育,教室才渐渐恢复平静。
从三班教室出来,情绪无比低落,不过我还是收拾好心情走进四班,授课中发现有个学生一直埋头玩手机,以惩效尤,二话没说,趁其不备,我夺过手机,可谁料想学生竟然不服,猛然站起来,像头怒狮,瞪着喷火的双眼恶狠狠威胁道:“把手机还给我,否则我吃了你娃,扒他的皮,喝他的血……”话音刚落,班上像投了颗炸弹似的炸开了锅,有人戏谑,有人看热闹,有人议论不休。我转过身,第一次在课堂上失态,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滚滚而下。“这是我的学生吗?”我心里又委屈又难受,好不容易才熬到下课。
“我该怎么办?”当时我还在哺乳期,育子的艰辛和师生的矛盾经常让我彻夜未眠。学生冷漠、敌意的目光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那一幕幕成了我可怕的梦魇,每每想起,心情都无法释然。
回到家,看着襁褓中的孩子,一个念头便一闪而过:“如果,他们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的心猛然一疼,爱是教育的真谛,我只要付出真心,就问心无愧。他们个个都是锤不烂蒸不熟的铜豌豆,要感化他们,何谈容易。况且我才仅仅跟他们相处不到一个月,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基础。如果以暴制暴,肯定适得其反,只有春风化雨,用爱感化他们,用魅力征服他们。
在好学生眼里, 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但对于我的学生,“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伤害他们的自尊,他们会更加敌对叛逆、自暴自弃,以霸道的言行掩饰自己内心的空洞和失落,以不屑的态度遮盖自己内心的自卑与屈辱。
“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孔子弟子中,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目前首当其冲,是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他们的老师,我首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放低姿态,当我想冲学生发火时,我就劝自己压一压火气,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有转机,与其咆哮震怒,仪态尽失,何不让学生于柔风细雨之处听惊雷,触动心灵,幡然悔悟呢?不再板着面孔做严师,以真诚的微笑迎接他们;不再狠狠地批评呵斥,以赞美的语言鼓励他们;不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以新颖的师生互动吸引他们。
课下我主动找几个特捣蛋的学生谈话,刚开始他们还有戒心不愿跟我交心,我就抛砖引玉,先聊自己学生时代的种种叛逆,渐渐他们的抵触情绪平息了,冰封已久的心终于被我攻破,一一哭诉他们的迷茫:“听不懂,不想上学。分班后,他们更是破碗破摔……”
此后,我经常跟他们谈心,鼓励他们。魏佳俊调皮,但字写得好,李龙玩世不恭,可是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放大他们的优点,唤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树立信心。
教学中我鼓励大家“玩中学、学中玩”,传授知识之余有时给他们放些励志的片子,有时读读好文章,有时开展个辩论会。这些活动像给他们忙碌的初三生活注入一剂兴奋剂。
他们渐渐收敛了,不再肆无忌惮、张扬跋扈;不再无所事事,惹是生非;不再茫然无知,浑浑噩噩。眼里的坚冰渐渐融化,淡淡的笑意从眼中流淌了出来,我的耳边又此起彼伏的响起发自内心的问候“老师好”。
冰,用力拍打,受伤的只会是你自己,当你怀着一颗温柔的心去抚慰它时,它会因温暖而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