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浅谈问题教学法

时间:2014/10/23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一系列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相互间具有关联、递进的数学问题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求解,使得问题在得到解决的同时,让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此过程中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概括、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数学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问题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是一堂数学课的核心。“问题”的设置对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怎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和认知方式,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利用学生的领会和同化,要有一定的兴趣和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和关注;可操作性也就是提出的“问题”遵照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思考,完全可以解决的;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看似可以解决,又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或定义可供使用,但是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探究性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能明确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能力以及学生的相互协助能力,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提出的“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和目标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按照教师要舍得目标进行活动,以及得到训练和养成,得出的结论也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整个教学过程有一明一暗两个主线。明线是学生围绕问题的活动,暗线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发展水平、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目的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索,使的本堂课在知识上、能力上以及发展上符合教师以及课标、大纲的要求。 

最后,从数学内部来看,“问题”要具有衔接性、递进性、延续性、可展性、开放性、科学性。递进性是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相互间由简单到复杂,一个是一个的垫石,并且有合适的坡度;可展性是指“问题”在改变条件或变形、变换思维角度,可以变成新的问题或新的解题方法;科学性就是指“问题”本身的正确性,是可以禁得住严格的推理的。

“问题”选择好了,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舍取有度,创设一定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要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具有互动性,使得学生的一直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不减。

总之,只有将课本研究透了、活了,对学生很是了解了,“问题教学法”才能圆满的、高质量的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