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在博弈中前行,创新中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没有哪个话题比“课改”更热门,更引人关注。对“课改”的实践与思考,风生水起,搅活了万千校园。而在众多的探路者中,淄博三中的“课改”,因创意而精彩无限,成为名副其实的“课改先锋”。
在淄博教育改革的大舞台上,淄博三中秉承“坚持质量立校,建设精品学校”的学目标,实施“管理精细、文化精致、教学精彩、育人精心、设备精良”的“五精”创建工程,走内涵发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阵痛——
旧习惯新理念激烈碰撞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淄博三中校长左以胜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盘活”课堂是关键。
其实,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淄博三中已经形成了诸多亮色,成为市教育局确定的首批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语文组的生本教育实验,在同行中颇有名气,屡获教学质量一等奖,闫宗美老师还被评定为张店区语文中心组成员。但是,团队不均衡,课改不深入,成为“瓶颈”,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人一直崇尚两种精神,一种是“团结向上”,一种是“自强不息”。左以胜校长喜欢用“新木桶理论”和“陀螺理论”来解读它们。他说,大家通常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其实更重要的是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团队”、“团结”才是关键;同时,学校的事业又如陀螺,不转即死,,永不停息地拼搏奋斗,是保证前行的动力。
这意味着,不仅要课改,而且要全员改,彻底改。
传统课堂的低效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把“满堂灌”的课堂归结为四个三分之一现象:三分之一的优秀学生不听也会,三分之一的学困生听也不会,只有三分之一的中等生在听课,而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也只有一节课的三分之一。
痛定思痛,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会有学校的未来。
2010年10月26日,淄博三中召开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启动仪式,提出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大家树立“五变”思想,即变教师先教为学生先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变课前等待为课前预习,变课后作业为当堂训练,变过后考试为当堂验收;以实现“五保证”,即保证学生自主参与率,主动发言率,自由讨论率,个体达标率,整体提升率。
“桌子拉开了,可是我感觉这样上课太累。”这是2010年11月8日淄博三中曺然霞老师,在教学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其中还记了班里一位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的话:“对于学校实行的这种方式,我们不参与。”
多少年的“讲台情节”,多少年的“师道尊严”,多么根深蒂固的课堂模式,突然要变了,老师们不仅心理上难以接受,还有工作上的“不知所措”,曾经口若悬河的他们,一下子不会上课了。
“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课程改革”,这是淄博三中的决定。左以胜校长认为:“坚冰难破,习惯难改。一所学校,如果不是用行政的手段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单靠老师的自觉和自发搞课改,其力度和进展程度会大打折扣。”
老师们已经没有退路,不是你要不要改,而是要怎样改。也许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措施,还真保证了新教学模式在全校的初步推广。
但,刚性的纪律,还要配合柔软的力量,才更抵人心。在左校长看来,“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课改要逐步地转移到教师作用的发挥上。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力军,他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于是,引进来,走出去,淄博三中频繁邀请省市优秀教师、知名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同时不断组织一线教师去先进学校观摩学习,感受先进的课改课堂的精彩。
视野开拓了,信心增强了。淄博三中的老师们,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人人上过关课,争当课改先锋。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落实的课改方针。整整一年时间,上课、听课、评课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实践的过程中也涌现了17名课改先锋,《研究 创新 发展——淄博三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专辑》也已结集出版,它凝聚了三中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切身体会,是广大教师对课改深入实践和反思的智慧结晶。
破茧——
小组合作构建高效课堂
自2010年10月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式,在淄博三中全面展开。
据左校长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已经被打造出来,并逐渐形成了淄博三中的教学特色。
分组合作——在小组合作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等特点,将班里同学进行科学合理分组,确定四人或六人的合作小组。这种形式将学生个体融入到了群体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学案导学——淄博三中在课改的过程中也将导学案的运用作为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学案的编写上,各个学科发挥团体优势,研究出了适合本学科的学案模式。
自主学习——三中教师将自主学习与导学案相结合,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自主学习新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把个人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享的财富,以集体的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实时反馈——学校每学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寻找、诊断、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制订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作用,有实效。
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课堂质量的捷径。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课改将很难把握。一个明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容易、更快速地切入课堂教学改革,少走弯路。
淄博三中发动教师参与,以模式的构建引导改革。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组教师研讨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三课型教学模式,然后各学科取长补短,形成各学科统一的“三课型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升华、当堂巩固;复习课教学模式:知识梳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归纳、典例评析、变式巩固;讲评课教学模式:学情分析、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模式建立了,还要有制度的保障。
淄博三中围绕课改,制定了“四清”制度,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如同四道防线,防止了教师只管上课,不抓落实的现象。学校还严格落实“三本一笔”制度(预习本、笔记本、作业本、一支红笔),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从细节做起,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淄博三中还实行班主任进教室办公制度,这种班主任与学生零距离的班级管理模式,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促进了优良班风的形成。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这是一种管理和育人相结合,育人和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导师们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化蝶——
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建模”不是终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左以胜校长的观点,他说,课改初始要提供模式,达到一定水平要鼓励形成特色, “不破不立”,我们既然课改就应改出新意、改出水平,因此还必须要在入模、建模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框框,形成自己的特有模式,实现“破壳而出、展翅翱翔”的伟大巨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课改是成功的。
“动辄合作,动辄讨论,形成的只是教学的虚假繁荣,实现的貌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是贫瘠的收获。”这是很多老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的情景。如何能让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行而有获,成为课改的关键。
在淄博三中,一个无可争议的共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精英教育方式,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实现的是学生整体的提升。”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鞭子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里可能有爱迪生。”
共识之下,是老师们的八仙过海。他们的激情和智慧,前所未有的迸发出来。
杨蕾老师,为了让每个组员都行动起来,激发每个孩子的成长内驱力,在小组内实行“职责轮换制”,小组内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多种职务,每周一轮换,按照序号推磨进行。这样就改变了学生们在合作中的不平等地位,而且还能够换位思,更利于全组学生的健康成长。
龚中英老师,则用给小组起名字的方式,凝聚小组合力:“通过小组各成员共同讨论,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加一个响亮的口号。当课上老师叫出一个个小组名字的时候,当学生们展示讨论结果报上小组名字的时候,当班会上表扬某个小组喊出小组名字的时候,小组的成员是那么自豪;当一个个口号叫出来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有无穷的前进动力。”
徐翠玲老师,更别出心裁,发明了“按号加分法”。因为每组积极发言的通常都是1号、2号,3号、4号成绩较弱,积极性不高。“按号加分法”让学生们一下沸腾了,因为3号和4号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能加3分或者4分,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叫“真过瘾”“太给力”。像分角色朗读和课本表演等学习活动,如果全组都参与,那么一次他们就会拥有10分,组内终于合作起来了。
老师们的苦心孤诣,老师们的呕心沥血,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课改目标,已然形成。
淄博三中的孙策老师说:我担任09级5班的班主任后,采用小组管理模式,班级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名,稳居年级第二名的位置。这是他们班新转来的一位同学,在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收获感言:“自从走进五班,我心爱的小组,在小组长精心带领下,我由后进一步步走向优秀,是这个小组给了我无限力量,让新融入班集体的我不再孤单,不再无助。虽然一开始我不适应,成绩中下,但小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反而不断鼓励我,支持我,成为我生活上、学习上的坚强后盾。新学期开始了,我新的起点也开始了,我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叫他们以有我这个小组组员而骄傲,我们相聚最多三年时间,但我会永远记住他们,记住我们的小组。”
一个叫张泽莲的学生,也深有体会:“我是班级六组的小组长,自从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我发现我和我的组员们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我从小学到刚入初中这段时间,特别不爱讲话,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害怕答错,怕被别人嘲笑,但是我们组内的裴永亮同学上课发言特别积极,每次看到他自信的举手,回答对了被老师表扬,同学羡慕,我心里也痒痒的。于是,慢慢地鼓励自己在课堂上大胆回答问题。现在我也成为能积极发言的同学了,学习成绩也连续两次取得班级第一名。”
这是羽化成蝶的欣喜,这是生命绽放的璀璨。
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充满改革创新的锐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淄博三中,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国中小学“影视文化课”首批实验学校、淄博市文明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淄博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第四批优秀家长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这些荣誉的取得,见证了淄博三中的串串精彩。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左以胜校长说,“改革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