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时间:2014/10/24
在此,我谨代表杜郎口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怀、关注、支持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实践和思考,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让自觉成为习惯
从根本上说,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项“志业”——志愿者的事业,只有当校长真心实意地把教育改革当成自己的理念和行动时,你才能影响、带领师生去克服困难,去改革创新。把校长的改革自觉变成校委一班人的改革自觉,进而变成全体教职员工的改革自觉,最后变成全校师生的每天的行动,让杜郎口中学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变革者。
杜郎口对领导班子“四有”规定:一有品格;二有本钱;三有思路;四有力度。
有品格:就是要有师德,德高万事顺,一个人品质是第一位的。作为领导要成为老师和学生的表率。
有本钱:一位领导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都是满一个人的工作量。当领导不减工作量,必须做老师的楷模。
有思路:在考核和量化的原则之下,要有管理的智慧,能够独立处理问题,绝不允许“孩子哭了抱给他娘”。
有力度: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都要敢于碰硬,要敢于与歪风邪气做殊死的斗争,必须把歪风邪气斗下去,只有邪气下降或灭亡,正气才能上升,才能充满整个校园。
杜郎口的工作原则可以用“十六字”来概括: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精耕细作、紧锣密鼓。
点点滴滴:就是从小处着手,打造精品。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它的最大化,比如老师备课,自己备好后要送给学科主任,学科主任批准后方能上课,做到好几个层次把关。
我们要求老师每天把小事做好,如人走桌净,把自己的椅子放在桌下。在开会时,针对老师不愿往前坐的现象采取“从第一个座位坐起”制,中间不留空位,这样谁来得迟谁迟到了一目了然,批评、处罚,谁也没什么可说。学校还要求老师上班穿工作服、佩戴校徽。正是抓了这些小事,把小事做得精致,才取得了最佳效益,促使了各项工作的发展。
杜郎口的管理问责制(从学生开始,出现问题向上一级问责,以求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教师→管理者(班主任、学科主任、年级主任)→校委考评组→校委会;
杜郎口的教学过程评价制(以学生为终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进步状况作为考评的标准):学生←→教师←→管理者(班主任、学科主任、年级主任)←→校委考评组←→校委会。
让全校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变革者——这就是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能够坚持十几年而不辍的关键所在。
二、让创新成为行动
大量事实证明,光有理念和热情而不付诸实践,改革只能是空谈。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解剖杜郎口把大事做细的策略选择。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怎样把理念具体化?保障每一位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生动的、和谐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权”涵义:一是阅读写作的权利;二是提问、思考的权利;三是想象、创造的权利;四是读懂自身世界与书写历史的权利;五是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六是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我们在学习这些理念的时候反复考虑一个问题:理念隐含的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是什么?在分析了杜郎口课堂教学的大量现实后,我们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的“课堂霸权”是症结所在。
于是,我们从“还”字做起:让教师走下讲台,把课堂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一场以每一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生“学习权”,即保障学生基本人权为主题的“自主学习模式构建”行动开始了。
拆除讲台,搬走讲桌,让老师走向了学生。教师在学生中间,由站在讲台上讲课变成了学习中的首席,成为参与者,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者。
把空间还给学生。黑板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板块,一节课当中有3—5次的书写机会,同时学生口头表达也得到了训练。教室的中间有块空地,就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只要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都可以放开,学生的演、书、画、唱、讲,贯穿整个课堂。
把时间还给学生。现在我们的每个课堂老师占大约5分钟。
取消作业。取消作业已经四年了,包括主科在内的一律没有作业。作业使课堂效果不佳,因为作业存在许多弊端……
先学后交,当堂达标,不留死角,不留后遗症。
经过十二年的积淀,以杜郎口命名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走出茌平,走向全国。“10+35”、“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业务论坛”、“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自律、成功激励的班主任工作”,这些经过数十万教育专家和同行历时数年严格检验的“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使用。
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杜郎口的师生用自己每天的创新行动,不断实践着“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素质教育理想,分享着“自主学习”、“快乐工作”的幸福。
杜郎口十二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逐步完善的办学条件、“有序参与、有效学习、学有所得”课堂主渠道和“教师文化”、“学生文化”、“黑板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刊物文化”、“墙壁文化”、“地面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基础支撑。我们要在市县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戒骄戒躁,奋发有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构建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努力把杜郎口建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师乐业奉献、体面生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