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我们尝试学生自主构建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呈现了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外显的东西,但有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构建。老师指导、点拨的成分又有多少。如果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会构建到何种程度呢?张校长听课后,也给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我也从中有一些收获。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学习行为、方式的呈现要体现独立性。
在以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呈现形式往往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或要求下做的,而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老师没有 “隐身”。也许,我们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培训了解了课堂的组织形式,或许他们还有自己新的理解或创意,但我们经常按自己的想法设计课堂展示形式。所以,学生也就不动脑筋、按部就班地进行。其实,学生没有做到独立完成。我想,我们完全可以讲自己隐藏起来,作为学生身份出现,老师通过展示的方式将学生没有做到位的方面呈现出来。比如,学习单词的时候,学生可读、可拓展、可运用、可有规律总结等。老师可以串联几个重点词或短语成一篇小短文。这样,老师与众不同的展示形式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标准。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可以迸发很多的共鸣。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没有老师过多的强加,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利用好课代表,小组长等,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同学。
2、文本内容的深刻性与广博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借助自己的积累、查阅词典、上因特网查询等方式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就是对文本的挖掘,也许学生在挖掘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向,但老师的一句追问语与点拨语便可使知识系统明了、清晰。以前的时候,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掌握什么就行了,而现在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汇集学生的一些创意再加上老师的展示,便可使知识得以升华,如在学习“What does life mean?”时,学生探讨有关“Life”的运用,有的可能从“一词多义”上理解(生活、生命),有的从短语方面理解。如save/lose one’s life.还有的从单复数形式理解、并总结类似用法的词还有哪些,还可以口诀的形式呈现,便于记忆。老师是可以以学生身份展示一首小诗,从而使“Life”主题升华,学生通过不同的的展示形式,懂得真爱生命,真爱生活。我认为,学生想不到的地方便是学生容易失误的地方。对文本内容的挖掘还需要自己多积累、多运用、多查阅,他们的能力会随之而提升。否则,便成了机械接受的“机器”。
3学会创造,学会应用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运算会用到数学;交流会用到语文和英语;知法、懂法会用到思品;了解地形、气候和人文会用到地理等等。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比如,英语课上学生可以造句、组织对话、写小作文等形式都是对知识的运用。学生的创意会带给老师很多灵感,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更需要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能力。自主构建课堂是我们的新尝试,或许会有很多的问题,但问题解决后会成为我们的一笔财富。所以,我们会汇集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将我们的自主构建课堂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