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确实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师生的学习和工作行为。但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建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今天,只靠制度来管理学校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校长在管理和处理学校的事务中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具有人情味。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校长要学会尊重教师
校长管理学校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管人、管事、管财、管物以及管教育科研、管教育信息等等。其中管理教师最为重要,也最能体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学校的各种事情和每项工作都是由老师完成的,而把教师管好了,搞好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就有了基础,而要管好教师,就必须尊重教师。懂得尊重教师,是校长的一种重要素质。
管理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用在管理学的层面,就是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打开教师的心扉,激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尊重教师,首先表现为平等对待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平等对待教师是尊重教师的基础与前提。校长与教师具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在坚持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处理与教师的关系,校长才能真正赢得教师的尊重,从而有效地实施管理。反之,颐指气使、粗暴僵硬,只能使教师感到屈辱,要么唯唯诺诺、俯首贴耳,要么言行不一、阳奉阴违,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同时,也可能使校长自身处于孤立境地。尊重,常常与理解相伴而生。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说明理解人是对人的最大尊重,最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强调校长要善于换位思考,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校长、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对于校长来说,换位思考,就是要从教师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其所承担的教育工作和教学任务,努力做到用人所长,而不强人所难。同时,多看教师的长处,多想教师的难处,在教师取得成绩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赞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理解、体现尊重、增进感情,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长的威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人格魅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懂得尊重教师,学会赞美教师、欣赏教师、激励教师,正是校长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仅不会影响反而会提升自己的威信,会更有利于管理学校。在新的教育形势和环境中,校长学会尊重教师,无论对学校发展,还是对校长自身追求目标的实现,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二、作为校长要做教师心灵安全守护人
校长要守住教师快乐的心情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鞭打快牛”这一规则。几乎所有校长都倾向于把难度大的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何时,只需校长一句话,无不爽快答应,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分忧解难。正是这些教师,让学校管理者省心、省力。
照理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学校表彰和奖励的对象,因为奖勤罚懒是极自然的道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教师的不满与牢骚随之而来。教师的牢骚,也许只是情绪的排解、压力的释放。然而,它却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可以看清管理中的过失。所以,学校管理不但不能远离牢骚和抱怨,更应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提供倾诉的场所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这面珍贵的镜子。作为校长,要守住它。守住了它,就守住了老师们快乐的心情。
校长要守住教师温暖的港湾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无论课内课外,教育改革都如火如荼。 然而,初春的天气,咋暖还寒,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侵蚀教师的身心,让他们如履薄冰、举步维艰。曾几何时,学生和家长打骂教师的事件屡屡发生,又大多以教师受到处理而告终。细究起来,虽与教师的管理方式不无关系,但学生个性张扬过了头,家长过分溺爱、袒护孩子,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望着学生、家长毫无情意的出格举动,老师寒心了,在学校缺少安全感、归属感。这时候,校长应该挺身而出。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照这个说法,教师是船,学校就是岸。教师受了委屈,有了难处,当然是找家人、靠家人,这还用说吗?康德有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所以,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师德规范。然而,当教师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当教育秩序受到干扰的时候,学校应坚定不移地站在教师一边,和教师一道,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这片神圣的教育殿堂。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每个人都有个人发展的需求,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教师也不例外。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应采取有利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首先、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 其次、强化教师培训,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下力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每个学期,我们要增加外出学习教师人数、也要多听专家讲座,同时,我们也要抓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我们一方面主要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学习,促进同伴互助,另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好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我们要使新课程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通过培训我们要帮助教师搭脚手架,把理想课程转变为可操作的实施课程;通过培训我们要把外地的经验本地化,使我们的教师能够吸收。在培训过程中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要积极帮助全校教师实现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转化、内化过程。要为积极教师搭建实践平台。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一堂公开课,虽然当时累一点,但过后感觉得到的收获确实不少。加强制度建设,我们要不断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教研、课改、奖励、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四、引导教师体验从教的幸福与快乐
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自己的需求目标、心理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在当前充满诱惑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一个平凡的教师要感受到幸福,就必须要具有职业的幸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即来之则安之。陶行知先生在九十年前就说:“教员要有信仰心,那不信仰这事的,可以不必在这儿做小学教员。一国之中,并非人人要做这事的,有的做兵,有的做工,有的做官吏,------各人依了他的信仰,去做他的事。”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身心愉悦、生活灿烂。 要“干一行爱一行”,快乐地去干,享受“干”的快乐。一个教师只有“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陶行知语)”,专心致志地快乐工作,才能领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丰厚含义。
其次,乐观地面对压力。现在许多教师之所以感到身心疲惫,是因为感到压力过大。要想使压力不再成为心灵上的石头,就要能够客观、正确地对待压力。其实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每一行都有特殊的压力与烦恼。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社会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和知识素养是必然的。因此,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压力何尝不是一种寄托和信任?教师应该把这种寄托着社会厚望的压力视为一种荣誉。
再次,善于体味幸福。教师要以积极的达观和智慧,安然接纳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确实使教师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缺憾。但是,教师职业也有它独有的幸福和快乐。相对一掷千金的富豪、前呼后拥的权贵,教师是清贫的、寒酸的、无奈的。但教师职业的诸多优势又是许多人羡慕的;与掌声如潮的明星相比,教师的职业是寂寞的,但是,教师天天与天真烂漫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又是许多人的工作环境所无法比拟的。陶行知说:“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一位昵称为“舒心姐姐”的中年女教师在博客里说:“女教师整天同孩子们在一起,始终保持那颗永远年轻纯真的心灵,始终保持让人心动的风韵。所以,女教师一生皆如花”。孔子被尊为圣人,徐特立在几十年后还能受到伟人毛泽东的由衷感谢与祝福,这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无法享受的。善于感受生活是快乐和幸福生成的基础。一方面,有所为方有所得,有所得方有所乐。因此,教师要获得幸福,就要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有为”来获得学生的爱戴,收获工作的快乐;另一方面,降低欲望的门槛、转移需求的方向,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书育人的快乐上,同样也能弥补缺憾,获得幸福。当一个教师对自己的需求目标有了正确的心理定位,对幸福的追求有了正确的途径,那么就会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大大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从而收获“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幸福。
用科学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管理学校,以保障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各项任务的按时完成。同时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有必须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尊重教师;要将心比心,想教师之所想,关键时刻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的价值;引导教师体验从教的幸福与快乐。这样能够增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也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