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

时间:2014/10/27

为适应教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我认为上好一节课,必须重视预习,教育家历来强调课前预习,这是增强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
1、 初步感知,查阅字典

预习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认识,了解文章大意,遇到生字、难词,必须查资料,切不可怠惰贪懒,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当然课后的注释更不能遗漏。
2、 初步分析,查阅资料。

学会自己分析文章,如划分结构,归纳中心等。并且在分析时要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思想、及有关对课文的评价,分析,这样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提问质疑,勤于讨教。
  在预习中,必然会碰到不少疑难问题,即使没有疑问,也要逼着自己去寻找疑问,发现疑问,再寻找答案,请教同学。并做好预习笔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我的课堂是这样安排的。
1、 检查预习情况:如重点字、词、句。以小组为单位把预习笔记中所记问题提出。全班交流讨论,予以解决,相信学生,学生便会给你一个意外,给你一个惊奇。
在上《周处》这一课时,二班的李伟同学提出“周处”的处应读“chǔ”,不是”chù”他在阐述理由时是这样说的“周处名是处,字是子隐。在古代名与字是有种种联系的,“处”就是“隐”“隐”就是“处”,“隐士”又称“处士”“。更有甚者,一班的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更具有代表意义,竟然对课本注释提出了质疑。常宽同学说:课本中“更”字无注释,只有注音,读“gēng”。是错误的,应读“gèng”。听到这,我的心里也不由一慌,这一点,我能解决好吗?幸好他接着说明了理由。“义兴百姓本意是让周处东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以为三横全都死了,这是出乎意料的好事,所以,乡人才“更相庆”这里“更”就有“愈加”之薏,没有了“更”,“实冀”二字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应读“gèng”。而不是“gēng”。辛庆来同学提出了《周处》所写的是“周处年少时”的事怎么可以说是“年龄太大了那?”听到这个问题后,同学们都议论起来了,“对呀,这么解释,不是相互矛盾吗?”那么,应怎样解释那?三四分钟后,孙甜甜同学回答到“蹉跎”本意就是荒废时间。年可以翻译成日子,或时间,可以翻译成时间(日子)已经荒废。听到这,我立即对他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对三个提问题的同学给予表扬,并鼓励同学们敢于相信自我,不迷信教科书。
1、 质疑思考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历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主动、深入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学生直接面对老师,向老师质疑的最佳时期,此时不问,更待何时?因此,我鼓励学生应当积极大胆的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但要注意应小组首先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求教老师。
有一个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周处在什么心态下去杀虎的、斩蛟的?立刻有学生回答,“表现自己“,有的同学说,“争强好胜…这时,刘振东同学说到,既表现了他凶暴强悍、争强好胜又表现了他为民除害的狭义精神。因为侠义好打抱不平,逞意气,还有讲义气,肯救人急难的意思,并且也为下文的“有自改意”作了铺垫。听他说完,我立即给他的答案给予肯定,并对刘振东同学提出了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
2、 达标测试
检查学生当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复述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或者写一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小文章或感受等。
学完《周处》这节课文时,我问同学们有何启示,有的同学说“困难并不可怕,人定胜天”“有错就改”“改过自新”也有的学说“战胜困难,改正错误,除了自身的力量外,还须有外部的力量”……学生们的回答都十分精彩。
我的语文课程序与学生活动还不完善,今后一定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完善。
在每一节课的上课过程中,表扬应贯穿始终。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决定了答案的不唯一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全盘否定,应找出其回答中合理的成分,充分给予肯定,并对其进行表扬,给他们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时表扬便成了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