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实践介绍了生成灵动课堂的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以期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型学生。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有时我们常常感到,一节课预设非常到位,学生的生成也按部就班,似乎是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步调一致,看似完美无缺,但这种课往往让大家,特别是听课者感到总是缺少了一点什么。我常常想缺少了什么呢?现在想来是缺少了灵动。由于我们总是用预设时的思维来强拉学生,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朝“正途”上走,而恰恰忽视了学生灵动的瞬间。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预设什么,从而生成什么,如何抓住课堂师生的无序生成,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按照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目的是要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和物到透镜的距离有关,然后完成探究设计、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再回到让学生运用规律判断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为什么成像情况不同?一气呵成。下面是一个片段:
师:“通过比较三种都是用到了凸透镜的设备,通过比较物与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不同。”
师追问:“你能猜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我想此时学生一定会猜想可能是物到透镜的距离不同导致的,但是我的预设在这里遇到了挫折,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出声。课堂此时一片寂静,我认为“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怎么……?为了缓和气氛,我说:“怎么我们现在月球上上课?我怎么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一个平时总是喜欢回答但是总回答错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谁知道它们三个是不是都只用到了凸透镜。”这时下面一片笑声,此时我想机会来了。
师:“对呀,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知道它们这些不同是凸透镜的原因,那么既然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成像不同呢?难道是其他不同造成的?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一学生好像恍然大悟大声说:“我知道了,是物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接下来我终于可以顺理成章进入课堂的高潮了,我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方案,正准备实验时,我发现一个学生好像在走神,我为了惩罚他一下于是问道:“你说说我们刚才的设计方案。”但是该学生却说:“我认为不是和物距有关,是凸透镜的焦距不同造成的。”“好你个‘程咬金’”,恰在此时下面的学生有几个对他提出的猜想立即否定了。我看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纠缠这节课无法完成,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富有创造的猜想,对这个猜想的探究对这个学生和大家都有莫大的好处,况且和我们需要的探究并不矛盾,所以我立即调整了方向,学生抱着莫大的激动重新设计探究方案来完成了后面的环节,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总结,课堂的铃声已响过3分钟,我只好草草收场。
下课后,我仍然处在不平静之中,反思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的预设,但是却在我的心中和学生的心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
没有好的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如在探究完电磁铁的特点之后,要导入到电磁铁的应用,此时,我发现桌上有一些散落的大头针,于是就问道:“哪位同学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快速将它们放回到盒中?”同学们很快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我又问道:“这个对你又有什么启发呢?”很快导入到电磁铁的应用,所以生成也体现在教师身上。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精彩的课堂,其精彩之处不是体现在教案预设的环节上,而是体现在对课堂中随即“事件”的处理之中。当然要科学而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而要具备这种高超的教学智慧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学会反思,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小学的数学课讲授0的作用与意义。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 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零”。教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继续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又像什么?”“像轮胎。”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像太阳、像十五的月亮、像西瓜,教室里的学生纷纷抢着发言,教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了近20分钟,学生们都是在描述像什么东西。即将下课,教师进行着课堂小结。连续叫了几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像什么东西。教师只能作罢,草草讲解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接着就宣布下课了。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生成。但是,从最后的课堂小结中可以看出这堂课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所以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是师生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教学资源。
生成是无序的,而这种无序性不单可以促进预设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超越这种预设,正确把握这种无序中的灵动就能使课堂在更高的水平与层次上发展。
把握学生灵感生成灵动课堂
时间: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