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教育强镇
时间:2014/10/28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更加凸显的良好形势下,我们坚持“赏识教育、微笑服务”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文明、和谐、规范”的办学方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规范管理制度,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现将我镇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以汇报,题目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教育强镇。
一、明确一个目标,凝聚领导合力:
全面提升阳平教育质量,巩固阳平教育强镇地位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目标。全镇各中小学领导班子以实现这一目标为己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阳平教育的合力。
二、落实两条思路,激发教师热情:
确保阳平教育和谐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贯穿始终的两条工作思路。教育事业和谐发展,教师才能快乐工作,工作快乐才能做出突出成绩,成绩突出人民才能满意,人民满意教师才能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树立三种理念,引领师生成长: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科学规范,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是树立“与时俱进,务实高效”的服务理念,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以新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务实高效才能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三是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育人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质量立校的品牌意识。在这三种理念的引领下,全镇教师敬业乐业,全镇学生乐学好学,全镇教育事业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四、强化四种意识,深化教育内涵。
一是质量意识。质量不单指教学成绩的优劣,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都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二是责任意识。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要做到“爱岗、爱校、爱生,敬业、精业、乐业”,就是负责任的最终体现;三是科研意识。只有研究,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的进行科学研讨;四是品牌意识。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凡事向高处看,朝一流干,不满足、不停顿、不懈怠,精心打造阳平教育“品牌”。
五、开展五项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1、全面优化办学条件,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依据教体局提出的均衡发展,优化资源,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思想,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整体推进,采取“人员上交流,业务上帮扶,政策资金上倾斜”等方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资源共享,同步提高,实现了阳平教育发展的四个均衡。①积极稳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我镇中学形成由阳平一中、阳平二中、程村中学三足鼎立、相互竞争的新态势的基础上,本期我们又撤并了张村、下庄两所初小,使全镇所有小学进一步整合,实现了学校设立均衡。②制定招生制度,实行划片招生,统一规定各中学和镇区小学班级数和班额,控制学生向镇区的无序流动,实现了生源均衡。③合力配备教师,对今年新分配的教师依据各学校薄弱学科情况按专业进行配置,缩小学校间学科水平差距,同时实施对口支援工作,本期26位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援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了师资均衡。④开展镇内质量测评、书法竞赛等活动,进行竞争评比,并及时召开总结交流大会,优秀单位传授经验,待提高学校总结不足,达到差缺补漏,取长补短,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实现了镇内各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均衡。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名师引领工程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制定《阳平镇教育系统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实施意见》,扎实开展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活动,使全镇各学校领导班子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良好作风,要求领导干部说实话,干实事,出实绩,说了算,定了干,干一件,成一件;为使 “校长讲校”活动走向深入,我镇开展了“家园”讲坛、“家校”讲坛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家园交流、家校交流,邀请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并对学校工作进行评议,通过校长讲校、园长讲园、班主任讲班、教师讲教、家长讲管等形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中小学校长和中层领导的管理服务水平,促使学校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我们在学期初就制定了《阳平镇师德管理意见》,要求全镇教师加强师德学习,提高师德素养,期末根据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师德标兵及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并进行表彰奖励,以此带动全镇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期间,全镇开展了“敬业奉献,无悔青春”主题演讲活动、师德知识考试、“敬业、敬业、乐业”签名宣誓等活动,万泉小学、阳平街小学掀起为贫困生捐款捐物高潮。三是扎实开展班主任比武活动,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班级管理论文评选、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文明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选等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四是实施骨干引领、名师带动战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课下乡、结对拜师等形式,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本期共有216位教师到市区学校听课学习,邀请13位教研员及灵宝市教学名师到我镇讲授观摩课,组织15位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讲授示范课32节,156位教师结对拜师。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马局长提出的“惜时增效,轻负高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力开展打造高效课堂工作。一是加强教育科研力量,指导课改。中心校选拔业务精湛的教学骨干组成中心教研组,每周深入学校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引领高效课堂。二是建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坚持“因校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相结合。三是中心校成员分包到校,蹲点督导,每期听课不少于60节。四是通过培训班、研讨会、课题研究、学习考察、教学比赛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针对教师在教研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和困惑,邀请市教研员及行家到我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打造精品课堂。本期共开展镇级教研活动8次,全镇500余位教师全员参与,助推高效课堂活动深入开展。
4、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开展教育帮扶
我们建立了学生全面评价机制,不光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体质的健康、特长的发展、思想的健全和人格的塑造。为此,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四项活动: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心小学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察,确保时间充足、全员参与、项目丰富、效果显著,10月份举行了全镇乒乓球比赛, 11月30日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12月23日举行了全镇500多名教师参加的教职工运动会,12月28日举行了全镇中小学庆元旦文艺演出比赛。中心校筹资10000元重奖阳光体育活动优胜者和运动会、文艺比赛先进单位,激发了教师全员参与的热情。②开展“2+1”训练活动。各学校都成立了体、音、美、通计算机等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报名参与,安排专业教师定时训练,确保学生专长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培养。③开展读书比赛活动。中心校为中学和完全小学配置12万元图书,并制定下发了《阳平镇中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实施意见》,对各学校课外阅读时间、参加人员、读书要求等做了详细规定,并定期检查;各学校班级建立了图书角,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举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层面,促使学生思想健全;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拾杂”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拾饮料瓶等废旧物品,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父母供养自己读书生活所需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借全市开展创新青少年教育帮扶工作的东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镇二中、一中、中心小学、程村中学和小学都投入较大资金建设帮扶平台,亲情家园、连心桥、知心屋、绿色网吧深受学生欢迎,本期全镇教师与学困生和留守儿童谈心800余次,留守儿童与父母拨打爱心电话680余次,视频通话320余次,大大缓解了学困生和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温暖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困生学有所获,让留守儿童爱有所依,获得了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赞赏。
5、教育安全齐抓共管,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安全管理我们要求做到“五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中心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学校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布置安排全镇安全工作,提高全镇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安全意识。在今年九月份阴雨连绵的十几天时间里,我镇各中小学校长坚守工作单位,严防洪灾发生,中心校督导组周六周日冒雨对各学校校舍进行了全方位排查,拿出整改意见,现场办公,确保了我镇校舍无事故。二是责任划分到位。中心校人员分包到校,负责分包学校的所有安全工作,承担安全连带责任;各学校领导班子及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室安全、走廊安全、楼梯安全、校园安全、饮食安全、宿舍安全、消防安全、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等等与师生息息相关的一切安全事项分区域、分时段责任到人,不留死角;三是学校管理到位。制度要健全,措施要得力,预案要详尽,反应要迅速,责任要追究;四是领导督查到位。中心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各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发现安全隐患,蹲点督促整改,实行安全责任“首问制”;五是社会监管到位。聘请学生、家长、交警、社会贤达等成立校园安全监督小组,对发现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监督,实行问责,隐患排除后要及时向安全监督员反馈整改情况,直至监督员满意为止。尤其是对校车的管理,所有校车全部去除太阳膜,粘贴举报电话,实行透明接送、有奖举报制度,严禁超员超速,形成了教育安全齐抓共管,学生生命保障有力的良好局面。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教育强镇”是我们阳平教育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有教体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有兄弟学校的理解和支持,有全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