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校本教研 推进内涵发展
时间:2014/10/29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提升教师素养——促推课堂建设——提升学校内涵”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校本师资队伍,需要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方法上加以落实,并通过三条途径加以实施。一是依靠培训,着重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这种以校为主的培训应该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培训、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二要依靠教科研,着重解决过程层面即怎样做好的问题。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自我学习、讨论交流、反思改进,可以采用多种教研手段促进教师发展。三是注重实践,着重解决实效性问题。我们的校本培训都具有了理性色彩,但其本质还是加强学习,改进实践,在实践中取得功效。
安子口初中为保障校本培训工作有序实施,构建了研修网络。由校长、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宣传中心等相关负责人为组员,成了工作小组,同时设立了校本培训办公室。另外,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资源,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指导小组。这样就形成了校长室——教务处——备课组——骨干教师——帮带对象的研修网络。我校除积极参加上级各种培训与研修活动外,还建立了校级培训、备课组培训、个人自学三个层次的立体化研修方式。为了使培训有章可循,有时间的保证,教务处要做好每学年度的校级培训研修计划,每位教师在学年开始都制定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每个备课组在周一至周五下午都有自己两节的教研活动课。
为使校本培训更加有效的服务于我校的课堂建设,我们不断完善了校本培训策略。
一、内容多样化
1.业务达标培训。教导处通过每月业务检查对老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检查,把出现的问题以总结的形式公示,由各学科备课组长对教师进行培训。
2.教学理论培训。组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新课标理念,解读安子口初中“学案导学——先学后教、训练展示、循环提高”的教学流程,交流实践新课程经验,请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向老师传经授艺,促使我校的课堂建设在正轨中寻求突破。
3.基本技能培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三字一话”的基本功训练,来提升教师基本技能。各备课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展多样训练,语文组进行朗读能力训练,英语组进行口语训练等。
4.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校是2011年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开学初对教师开展了电子白板使用,制作课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培训,5月份将举行多媒体教学大赛活动,鼓励老师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二、引领专业化
1.骨干引领。校领导不间断地深入各种研讨活动,走进课堂,针对亮点与不足,组织在学习,加深理解,提高效果。“足迹杯”名师利用示范课、学科论坛,现身说教,交流提升。持之以恒开展“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子”、“一帮一”从课堂流程,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有效评价,教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2.文化引领。把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让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总结读书心得,不断拓宽视野,成为新型教师。
三、教研精细化
1.除学校组织集中研修外,各备课组针对本学科中的现象或问题,不定期开展研讨,发挥集体智慧,交流信息,分享经验。
2.备课组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时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达标检测,从而提高效益。
3.结合安子口初中课堂模式,提出“省时、启智、轻负、有效”教学要求,以“立足过程,以学定教,终身发展”为指导,研制出教学评价表,为教师教学实践服务。
4.常态开展听评课,教师既有随机听课,又用各备课组举行的公开课,还有学校组织的教学大赛,要求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观课议课,评议时要做到说课、议课、反思,促使教师对教学的深入研究。
5.搭建教学大赛,教学开放日(同课异构)等活动平台,让教师在实践中磨练,在磨练中成长,期待他们能脱颖而出成为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
6.重视“草根课题”研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同时着力开发“草根课题”,它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寻找相关材料或课例,组织教师开展学习、研讨,促使校本研修走向实效。
7.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走“反思型”道路。教师的成长直接决定课堂建设,安子口初中为每位教师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包含了个人的长期和短期规划、成长历程、收获与反思等。教师的成长之路是“经验+反思”,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思想,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做到“反思课前的设计,反思课中的学生,反思课后的问题”。
一个学校的课堂建设要不断发酵、推进,急需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学习型、专家型,教科研型教师。因此,以学校为中心进行培训研修,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