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其作为教学中的常规,常抓不懈,使“学困生”这一埋在土里的金子闪光。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弄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选取转化的有效措施。笔者就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与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仁商讨。
一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发现学困生的面积在逐步扩大,他们的学习很吃力,跟不上学习进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在小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成绩逐步下降之势。这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家长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从 2008年 3月至今,我作了调查分析,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智力因素方面,学困生往往记忆力不如别人持久,思维能力不如别人精细、广阔、灵活,注意力不如别人稳定牢固、持久;如:有的学生记不住“两数和的平方差”公式。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勤奋的学习精神等。
2.身心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学困生勇于改正错误,力求进步的表现常常难以得到数学老师的重视、信任和鼓励,心理压力得不 到释放,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使教师难以把握;另外,学生在小学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进入初中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加上进入初中学科门类增多,这一时期如不能很好的完成,就会造成学习障碍,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而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入学心理的适应教育,而操之过急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
3.教师的偏见和工作失误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些教师认为,优秀生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聪明好学,而学困生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刻苦学习,在这种意识支配下,认为帮助困难生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反复看书、大量练习,以剥夺他们的娱乐时间,并让家长监督。这种在学困生心目中类似“惩罚式”的管理,导致了学困生兴趣的丧失,甚至放弃学习。
4.衡量标准的偏差“造就”所谓的“差生”
有些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其实根本不差,而是标准的偏差。我们现在确定的“差生”、“后进生”衡量标准往往是作业和考试成绩。但这是标准的错误,不是学生的错误。不难发现,我们在这个标准下的“差生”在其他方面,例如动手实践能力、交往能力方面有时是优秀的,用考试和作业做标准是不公平的。杨振宁教授说过:在国外很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者,如果用目前国内的标准衡量,却会早被淘汰掉。如我国大文豪钱钟书,在考学时数学曾考 18分,但文学才能超长,最终成为我国一代文学宗师。